大潭鄉賢添新銳--評《南閩闕里縱橫談》
2020-10-23 16:44:54??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大潭,建陽潭城的別稱。從古至今,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薈萃。當代建陽文化名人劉建著有《大潭鄉賢》一書,為80位品行高尚、博學多才的名士精英、賢能善人立傳。另一位建陽人李家林讀了《大潭鄉賢》一書后,欣然為之寫書評,贊曰:“這些鄉賢可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逼鋵?/span>,李家林本人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鄉賢。年過七旬的他,曾從事教育、新聞、文史工作四十余載,至今仍筆耕不輟。近日送給筆者的《南閩闕里縱橫談》一書,就是他退休以后的佳作匯輯。 “士大夫居鄉賢者為紳”。傳統意義上,鄉賢是某一地域才德突出的人,鄉賢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寶貴的資源。傳播文化,引領風尚,撰寫方志,考察文物,記錄民俗,歌頌家鄉,鄉賢一向是一個地方最忠實的文化守護者、傳承者。家林正是這樣一位堪稱鄉賢的人。在《南閩闕里縱橫談》一書中,他對家鄉歷史的虔誠、對家鄉鄉賢的尊崇、對家鄉風物的熱愛,流淌在書中的字里行間。“就算不能改變更多的心,我們至少要把家鄉歷史之中最精華的東西,最大的感動,以最謙卑最虔誠的姿態傳承下去。”家林做到了,而且做得令人感動。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物,它見證歷史、凝聚智慧,給后人留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建陽先賢留給后人最寶貴的風物是什么呢?非建盞莫屬!《南閩闕里縱橫談》開篇就收錄了中篇報告文學《建窯建盞的前世今生》,后面又有《建窯黑釉盞驚現“南海一號”》《金油滴建盞的“禪緣”與“茶緣”》等篇什,忠實記錄了他對建窯建盞的考察、發掘、思索,讓人們對這一藝術瑰寶刮目相看、嘆為觀止。 他這樣評價建盞的歷史和藝術地位:有人說,讀懂了唐三彩,就讀懂了大唐太平盛世的豪氣干云;讀懂了宋代“建盞”,就讀懂了宋人飲茶返璞歸真的閑雅意境。 他這樣描述建盞的驚艷:最令人驚嘆不已的是,整個寶物的黑色釉層內放射出紫藍色的霞光,隨著不斷轉動滿室寶光浮動,正應“紫氣東來”之兆,冥冥之間如有神在,這就是寶氣,這就是此寶的藝術之神?其藝術的精髓隨著紫光灑向人間并永恒地與世長存?釉層透晶藍,萬道紫色霞光正是此寶的特征,是其他曜變所沒有的。 他這樣謳歌傳承建盞工藝的當代工匠:謝松青,癡迷“建盞”不了情;李細妹,拍得天價建盞的女工匠;黃祥元,七彩曜變艷人間……正是這些傳承瓷藝的艱難跋涉者,以工匠精神讓傳統工藝熠熠生輝,創作出一件件讓世界驚艷的建盞佳作,讓外賓愛不釋手,連稱“這是來自東方的國寶!” 如果說建盞是凝固的歷史、凝固的音樂,那么,從古至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則是流動的歷史、流動的風景。在家林的筆下,把對家鄉的摯愛之情,落筆到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身上--朱熹、宋慈、游酢…… 家林寫歷史人物,并不一般地寫人們所熟悉的內容,一般地歌詠他們的生平事跡,而是從中挑出最有內涵、最有意義的故事來寫,讓人從中受到啟迪。如書中收錄的《朱熹倡廉反腐之行狀》《朱熹與辛棄疾的莫逆之交》《朱晦翁與陸放翁的深厚友誼》《宋慈與劉克莊的君子之交》《游酢的反腐倡廉“清議觀”》等,都屬這一類。讀罷這些史海鉤沉的歷史故事,讓人管中窺豹,足見他們的人品官德、行事風格、交往之道等,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很好的教益和啟示。 一位歷史學家說過,在紙上寫下“史”字時,一定要格外虔誠,否則就是一種褻瀆。史,記事者也。難得是還原真相,悟出真諦。家林在其文中,對前人的歷史記錄并非照單全收,更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考量和見解。這一點,著名的報告文學作家王宏甲在為《南閩闕里縱橫談》一書寫的序言里這樣說:以前,我曾見有人撰文說朱熹在全國各地建有數十所書院,在家林這部集子里看到他詳細寫道:朱熹一生親手創辦的書院有4所,全部在閩北,即在建陽的寒泉精舍、云谷草堂,滄州精舍和武夷精舍。此外,修復書院3所,前往講學的書院41所。僅此一例,足見家林對史料印證的嚴謹態度,值得諸多文友學習。 家林尊重歷史、崇敬先賢,但并不厚古薄今,在書中的129篇文章中,寫今人今事的篇什畢竟更多些,傾注的情感也更飽滿些。如《智恒之路》中對企業家李貴生的采寫,從《他激情期盼故鄉大商無界》中對作家王宏甲的訪談,《昔日英雄救災民,今朝社會助英雄》中對見義勇為先進典型白旺泉的謳歌,《照亮“理想與人生”的“當代保爾”》中對殘疾作家沙漠舟的追懷……都是從時代大潮中采擷的浪花,鮮活生動、潔白晶瑩。還有第四輯“散文特寫”中對故鄉山水的描寫、對童年生活的回眸,都充滿了對故鄉的熱愛和感恩之情;第五輯“時評札記”中收錄的部分時評札記則體現了作者的理性思維,篇幅不長,言簡意賅,卻言之有據、耐人尋味。這些都佐證了家林深厚的人文情懷、扎實的理論功底。 古之鄉賢,是社會教化的啟蒙者、文化基因的傳承者、造福桑梓的示范者。從家林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這一血脈的傳承及弘揚。他們有追求、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有知識、有文化,樂于為傳承文化、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向賢彪)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