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記憶叫“鄉愁”
2020-09-28 08:59:35??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總愛回憶!睡夢中,孩童時期的往事一幕幕、仿佛昨天,不時地在腦海中浮現……。 書坊,北宋時期稱為崇化,座落在閩北西北部建陽區,四面環山,十分偏僻,古代因雕板刻書而聞名,素有“圖書之府”、“建本故鄉”之美稱。書坊是我童年、少年時期的成長地,我出生未滿周歲,父親因工作原因,我們全家來到這里。 在兒時記憶中,書坊的街和巷都是鵝卵石鋪成的小道,寬不到3米,兩旁店屋多為木結構平房。通往外界的則是沙石路,路不寬,如遇兩車交會,司機可最頭疼,一不小心,免不了“親密接觸”。 我印象最深的是距鄉約五里路開外的“恩娘嶺”。恩娘嶺呈“S”形,汽車行駛到這里,速度一定要放慢,沿著陡峭的山路,緩緩爬行。上了山頂回頭往下看,崇山峻嶺間一條蜿蜒起伏的公路像一條白色巨蟒彎彎曲曲的深藏在山林間,無不令人嚇出一身冷汗,過了恩娘嶺也意味著書坊就快到了。 說起書坊,最引以為豪的應該是它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文化”在少年的視野中,似乎太遙遠,我記憶中的書坊是“陳舊”而“古老”的。 書坊的古宅特別多,而且大多都是清代中、晚期保存下來的土木結構建筑。古宅由土墻、磚、木混合搭建而成,房屋的橫梁由幾只碩大的圓形柱子高高撐起,木頭交接處由榫頭連接,四季冬暖夏涼。古宅的大門大多是磚雕鑲嵌在石墻中,氣派而典雅,磚雕的圖案大多以“四君子”為題材的花鳥,或者是“五福臨門”等寓意吉祥的民間故事、民間諺語為內容,在古代工匠們精雕細刻下所有造型栩栩如生。 走進古宅,迎面而來的是一塊大木墻,木墻上通常貼有“偉人像”或者是“連年有余”等喜聞樂見的年畫,內容通俗易懂,同時也反映老百姓期盼國富民強、家和萬事興的精神夙愿。兩邊是進入正廳的過道,過道呈對稱排列,地面大部分都是古代方形的吸水磚鋪設而成,灰褐色,顯得厚重而古樸。木墻后面有一個方形天井,天井中央兩根石柱橫架著一塊長條石板,石板上盆栽蘭、菊、仙人掌等花卉植物,顯得幽靜而高雅。 書坊最典型的古建筑屬“楠木廳”,之所以稱為楠木廳,是因為整棟建筑全是用珍貴的楠木建造而成,墻壁、門、窗、柱子、橫梁,處處雕龍刻鳳、精美絕倫,楠木廳同時也是展示朱子文化的一塊圣地。進入楠木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刻在古磚上的朱熹對聯,“鳶飛月窟地,魚躍海中天。”橫批:居之安。背景是鏤空的幾何形圖案和人物故事,朱熹的行書筆畫厚重、古樸、大氣、自然天成。在后廳的天井,朱熹的另一幅書法手跡“得清如許”,靜謐地鐫刻在長年被雨水淋濕顯得古茂斑駁的墻壁上,潮濕陰涼的天井下方,古磚與石階互拼而成的地面青苔裸露、綠意盎然,盡顯頑強的生命力。天井中央擺放著一個長方形的古舊大石缸,幾片橢圓形的睡荷碧綠的浮在水面上,清澈的池水下隱隱約約有幾只紅色鯉魚來回暢游,仿佛向人們訴說著“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詩情畫境! 小時候,我所租住的房子離楠木廳門口的清代“雙眼井”約幾十米的距離,據說該建筑與楠木廳建筑是姊妹篇,其建筑設計與房屋構造均與楠木廳同出一轍。我所住的房屋主人姓陳、字名享,為人忠厚老實、勤勞善良,一家三代同堂。據母親說,父親剛到書坊時,因單位新成立沒有房子,只能暫駐在當地的村民家中,本想短暫租住,待父親單位樓房建好后再搬走。也許是鄰居的友善,我們同房東之間相處和睦、其樂融融、親如兄弟,遇上困難時我們互幫互助,家有喜事則共同分享,孩童之間學習、玩耍同在一片屋檐下,這一住就是十五年的光陰,至到父親工作調動才離開,因此,書坊也是我的故鄉! 我家租住的是陳氏古宅的一間書房,座落于進入大門的前廳左側。古宅建于清代,書房原是古代大戶人家讀書、習字、作畫的場所。記憶中書房的門特別高,門板上雕刻著許多精美的花鳥、人物圖案,都是以浮雕的形式展現。書房不大、呈方形,小巧玲瓏。進入書房,一扇高高的天窗至上而下投攝一縷自然的亮光、柔和明凈,天窗下方是一幅“舉杯邀明月”為題材的壁畫,因時間久遠,壁畫已模糊不清,印象中畫面是一位拄著拐杖的古代老者抬頭矗立在翠竹間,人物造型簡練、線條流暢,壁畫呈湛青色,左右兩邊是朱熹的筆跡:“鳶飛月窟地,魚躍海中天”,這恰巧應驗了陳氏古宅與楠木廳建筑的姐妹篇之說。左側白墻上畫了一幅“松鶴圖”,兩棵蒼勁有力的松樹直穿云霄,枝頭立著一只白鶴神采奕奕地向下張望,右下角干筆淡墨勾勒了一組大小錯落的山石,傍邊一只灰鶴卷曲頸脖、悠然自在的向上呼喚,畫面意境幽遠、妙趣橫生,下方行書題寫“書年作意”四個字,接著蓋一方朱紅陽文印章,顯示出作者的專業性與壁畫的完整性。右側墻面的壁畫落款則是“三峰厲若指頭寫”幾個字,畫面內容是一條大鯉魚高高騰空躍起,下方是波濤洶涌的浪花半遮半露著另一條躍躍欲試的鯉魚,波濤與浪花線條勾勒簡練、濃淡相宜,鯉魚造型優美、工整細膩、活靈活現,從畫中的落款可以看出這是用指畫完成的作品。 兒時的我,常常躲在房間用鉛筆模仿之,臨摹只能形似,對畫面的寓意卻一無所知。三十年后,我帶著妻子女兒回到古宅書房,看著漸漸褪色而變得模糊的壁畫,思緒萬千!面對灰暗發黃的墻壁,感嘆歲月無情、內心蒼涼之意油然而生!我注視許久、靜思揣摩,驀然回首間頓悟了“鳶飛魚躍”之含意,形容自然萬物各得其所的精神內涵,彰顯著朱子理學的深刻思想。 歲月如流、往事悠悠。古宅帶給我童年無限的歡樂,時光模糊了我漸漸遠去的記憶!它蘊含著那個淳樸年代鄰里之間的溫情,傳遞出人間至善至美的純真。這份溫馨而美麗的情愫,相伴在我漫漫的人生旅途中…… ——或許,這份情就叫鄉愁!(陳 軍)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