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廌山書院尋跡
2020-08-27 17:44:22??來源:建陽區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南平市建陽區的西片,物阜民豐,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這一帶溪山清邃,青山隱隱,秀麗風光無限,是卜居勝地。 道學南傳后,書院林立,講帷相望的勝景我們如今已不得親見,加之年代久遠,幾經兵燹,大多古跡早已傾圮于萋萋芳草之中。唯山間之清風泠然依舊,一帶清流迂回遠繞,高山巍巍。 我原到過廌山書院的,幾年前,因為一次送課下校的機緣,在長坪小學開課,聽說廌山書院就在附近,課后得了空兒,跟著大部隊走,囫圇游覽了一番。始知它是那樣近在咫尺,只消用點心,不用舟車勞頓便可以隨時尋訪的。 這一次游覽的心境竟和上一次大不相同。上一次來得倉促,沒有提前做好相關的功課,只流于眼觀,耳聽,竟然連書院的名稱中的“廌”都沒能順暢的讀出來。戊戌深秋的這次尋訪,提前一周知道了游覽的消息,夜里抽了空,凈手潔案,正襟危坐,翻閱了相關的史料記載,才知道自己在一個了不起的地方工作,這個地方也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游酢就是其中之一。于是內心越發肅然敬畏起來。 “閩學鼻祖”游酢是建州建陽長坪人,少時聰穎,能過目成誦。宋熙寧五年(1072年)游酢遠赴洛陽,師從程顥、程頤,并深得程頤賞識,成為程門弟子,程頤謂之資可適道,可傳承道統。后來,游酢也成為了二程“洛學”的首要傳人,位列程門四大弟子(游酢、楊時、謝良佐、呂大臨)之首。宋元豐四年,游酢別了師長,載道南歸。從此二程的“洛學”得以遠播到東南各省,在福建,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閩學體系。 游酢的思想還深刻的影響了一代大儒朱熹,朱子極為崇拜游酢,在他的《四書集注》中也大量引用了游酢的語錄。朱子理學體系的形成也深受游酢、楊時的影響。 哲宗朝時,游酢請求調離京都,于家鄉長坪的豸山之麓建了一座草堂,孜孜矻矻,潛心講學著述,所著有《論孟雜解》、《中庸義》等。 這座草堂就是廌山書院。 匆匆三十載一晃而逝,年屆花甲的豸山先生,于宋徽宗政和年間漢陽軍任上寫了一首《悔子》: 三十年前宿草廬,五年三第世間無。 門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兒孫不讀書。 這首家教遺訓,詩短情長,言辭懇切,道盡多少殷殷寄寓。 如今的廌山草堂尚存小屋一楹,走進書院,正巧看見附近的村民養的老母雞在院落里悠然地踱步覓食,身后跟著一群歡騰雀躍的雞雛,嘰嘰喳喳,好不熱鬧。也有村民在此架起晾曬的長竿,生活味和書卷氣相逢在此,倒不覺得冒瀆,卻也多少有些寥落了。 晴光朗照,清風愜懷,光陰倏忽而過,回程,展眼看向草堂,籮薜倒垂,芭蕉冉冉。一帶舊垣殘壁上還可依稀辨出磚雕的花樣來。再看滿庭芳草蔚然,書院周邊嘉木蔥蘢,奇花閃爍,竟讓觀者生出不知身在何世的慨嘆來。 這曾經催發出灼灼智慧之花的勝地,培育出的英才不知凡幾,如今只靜默的掩映在彧彧草木與櫛比村墟之中,門前獬豸公裳如故,不知兒孫勤勉讀書否?我為廌山書院一嘆! 此行得了一本裝幀精美的建陽地方志--《西出闕里,云水桃源》,祝熹先生所著,還有他的親筆簽名,喜不自勝。 我想要了解我生活的這片土地,想要觸碰它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正好,就從手里的這本書開始吧。 曹瑩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