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功夫種出香稻米
2019-11-01 10:58:46??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青山綠,稻田黃。 羅西嶺的山谷中,收割機在田間穿梭作業。田埂上,站滿了圍觀的村民,腳下,裝滿谷子的編織袋碼成了小山。 59歲的老農林李財抓起一撮谷粒,合掌用勁碾磨,少頃,吹去谷殼,一粒粒淺紅細長、晶瑩透亮的紅米呈現手心。 “收成好!品質好!”林李財飽經風霜的臉上溢滿了笑意,轉身,他對掛村副鎮長劉小華豎起了大拇指:“笨功夫種稻谷,靠得住!” 看著豐收的場面,劉小華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 建陽區莒口鎮焦嵐村是個1800多人口的貧困村,村集體年收入不足3萬元。去年5月,劉小華掛職焦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如何摘掉“貧困帽”,讓山村重現活力,是他牽腸掛肚的第一等大事。 焦嵐村生態環境優越,數個自然村散落在長長的山谷之中,植被茂盛,山泉清澈,土壤肥沃。新一屆村班子請來市、區農藝專家實地考察,通過把脈問診后,專家們提供了一個發展思路:立足獨特的地域、氣候、水源條件,采用山泉水灌溉、施農家肥、人工耕禾除草的原始耕作方式,規模化推廣紅米和黑糯米優質稻種植項目。 不料,當把紅米種植項目向村民吹風之后,村里炸開了鍋:紅米產量低,畝產只有雜交水稻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人工成本高,僅田間除草就需要三次;不準打農藥、施化肥,收成靠不住;紅米單價比常規大米高出五六倍,市場有風險…… 村民們笑話鄉村干部:“施農家肥、人工除草,那是半個世紀前的種田‘笨’功夫,況且花工多,收糧少,傻子才干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農活。”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確保優質稻種植項目實現增收,村兩委推出了一系列“保駕護航”措施:爭取到省級財政扶貧專項資金30萬元,免費提供紅米稻種和有機肥料;與市、區農科部門掛鉤,請農業專家全程指導生產;為防蟲治蟲,在田頭統一安裝太陽能扇吸式捕蟲器,在田埂上種植波斯菊等誘蟲作物;成立村集體獨資的美嵐農業發展公司,流轉土地,帶動村民連片規模種植,保護價收購所產稻谷。 半信半疑中,羅西嶺自然村的村民們連片種植了300畝紅米。在“公司+農戶”模式下,村干部們內抓管理,負責稻種、肥料、田管等環節的技術指導,從源頭抓好質量跟蹤;外拓市場,廣交朋友,與福州、廈門的客商建立供銷關系。 從春到秋,耕耘終于有了收獲。 李后平,意大利歸國的焦嵐村華僑,聽說紅米項目后,他很感興趣,主動回村耕種了8畝稻田。“從犁田、育秧、施肥、除草,到收割晾曬,用的都是‘笨’功夫。收獲了稻谷2500公斤,可加工成大米1300公斤,按每公斤25元計價,畝產值達4000元,是常規水稻產值的3倍。”算了這筆賬,李后平驚訝中好不開心。 “紅米產量好,品質優,市場情況怎么樣?”村民心中還有忐忑。 村主任黃斌說,紅米營養價值高,深受城市白領的喜愛。今年全村預計可產稻谷7.5萬公斤,目前,來自福州、廈門、杭州等地的小包裝紅米的訂單,與日俱增,電商銷售也即將上線,可以確保村民好收成下獲得好收益。 “明年,我要擴大種植面積,并且在田里養殖鴨子、稻花魚、田螺,讓紅米更香!”李后平的話,引來村民們的一致附和。(林志明)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