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綠輝映鳳頭村
2019-07-19 10:22:09??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修葺一新的中共政和第一黨支部舊址 政和縣東平鎮獎山下的鳳頭村,是閩北著名的革命老區、中共政和縣第一支部誕生地。古村有千年歷史,村后有106畝1100多株古楠木。優美的生態田園風光和歷史遺址交相輝映,紅色與綠色融為一體,吸引著眾多游客。 百畝楠木有奇觀 走近楠木林,清風拂面,綠浪翻騰。古人云:盛德在木。木之盛德就在于給人類以生命、家園和未來,而人之盛德,就在于珍惜和熱愛這些有盛德的樹木。在鳳頭村人看來,尊崇古樹就是尊崇祖先。村里自定村規:嚴禁砍伐林木,即使是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火揀拾。“凡我村民,不論姓氏,嚴禁損毀林木,如有故意砍伐、損毀者,即為不孝之孫,合族共譴之。每砍一株樹(不論大小),罰豬一頭,責其到祠堂內祭拜祖先,承認過錯,豬肉均分合村族眾。” 楠木堅韌不朽,有“木中金子”美譽。沿著棧道,步入樹林深處,頓覺有種莫名的肅穆。一排排整齊楠木,宛若軍營門崗的哨兵,讓人心跳加速,忍不住想沖上去擁抱它、呼吸它,而真正靠近它的時候,頃刻就會感受到生生不息的力量。古楠森森,千姿百態,有的青筋暴露、皮若龜甲,盡展歲月滄桑;有的一柱沖天,直聳云端;有的氣勢雄偉,遮天蓋地,讓你瞬間感受自然的力量。 楠木林中,不乏“清泉澤潤林木旺,老樹虬曲似龍頭”的奇特樹木。山澗里,一棵胸徑2.36米,樹齡1000多年的樟樹,根部鼓出一塊樹瘤,酷似一個頭像,當地人稱“狀元樹”。相傳很久以前,村中有位姓樟名沐的才子,家住掃帚嶺,進京應試赴考,獨占鰲頭。京城下發榜文到村中,卻被一陣風吹飛掛到樹上,迎風招展,此事一時傳為佳話。此外,還有根系相互纏繞、葉片相互覆蓋、枝干相互挽抱,形同“夫妻樹”“祖孫樹”“樹中長樹”的自然奇觀。 紅色永固謀發展 移步即舊址,觸目皆歷史。始建于1893年,建筑面積760平方米的鳳頭村楊公祠,一磚一瓦,無處不在滌蕩著人們的思想,撞擊著游客的心靈。 1927年7月,楊則仕在鳳池村楊公祠主持召開會議,成立了中共政和支部委員會。次年,為了探求真理,楊則仕和10多名熱血男兒一起成立紅色“讀書會”,傳播馬列主義,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同年冬建立了赤色農民協會,發動和領導抗稅、抗捐、抗租、抗債、抗丁“五抗”斗爭,并在斗爭中考驗培養積極分子。1933年10月,中共政和支部在楊公祠組建了鳳池農會游擊隊,后來游擊隊擴建為建松政工農紅軍獨立營。1934年9月,在楊公祠召開建松政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建松政縣蘇維埃政府,從此以東平鳳池為中心的蘇區廣泛實行“計口授谷”“分谷分田”,土地分配工作全面展開。建松政工農紅軍獨立營400多人,成為閩贛省閩北軍分區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 歷史在今天沉淀,歷史也將在明天閃耀。新一代的鳳頭村民不忘初心,揮動雙手建觀景臺、魁星亭,安裝景觀射燈,修復政和縣第一個黨支部、政和縣農協會代表大會舊址、陳貴芳故居陳列館,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同時,堅持“紅色引領,綠色崛起”發展戰略,圍繞“紅色最紅、綠色最綠”目標,緊扣旅游業發展轉型升級,全力打好“紅綠”兩張牌,做好紅色、休閑度假兩篇文章;積極開發原生態體驗、觀光采摘、農家樂、垂釣休閑、養生度假等鄉村旅游特色產品,為貧困群眾開啟了旅游脫貧的綠色新通道,旅游市場覆蓋面不斷擴大,鄉村旅游呈現快速、有序、良性發展態勢,帶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楊則生 文/圖)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