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長汀宋慈亭
2019-07-12 11:48:17??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涓涓細流走過閩西武夷山南麓的山澗峽谷,沖過沿途的溝壑匯成了一脈從北向南流的溪水,它叫汀江。 中原地帶的客家先民經歷了五次大規模的南遷,在汀江的兩岸,篳路藍縷,休養生息,因此,長汀成了客家人的搖籃。客家人祖祖輩輩,棲息在汀江的兩岸,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汀州府、古城墻、古小巷……當然,還有老豆腐、還有燒肝花。 “汀”是很美的漢字,從“水”形從“丁”聲,這一條河流很寧靜、很溫情,潺潺緩緩、波瀾不驚。 夏季,天湛藍,云朵如棉。踏上去長汀的路,過南平、三明、永安……一路山青云白,天藍水綠,對長汀也就格外的心馳神往。 汀江邊,高大的樹木,有香樟、有楓楊……它們展開身姿迎接遠來的我們。經過古城墻,走一段直道,拐兩個彎,上幾層階梯,來到烏石山。眼見汀江邊一亭翼然而立,汀江政協文史委的朋友說,這就是宋慈亭了。 宋慈,字惠父,生于草木凄凄、風雨飄搖的南宋亂世,拜朱熹學生吳稚為師。“慈”和“惠”寄托了家族的多少希望和期盼,恩德慈及百姓,賢名垂于青史。無論是任信豐主簿,還是長汀知縣,宋慈都做到了。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他先后四次擔任高級刑法官。“聽訟清明,決事剛果。撫善良甚恩,臨豪猾甚威”,這是劉克莊在墓志銘中稱贊他的文字。 公園1232年(即宋紹定五年),在長汀任縣令的宋慈帶領汀江百姓開辟航道,歷經多年的奮斗,得以成功。把原來由福州起運耗時長久的海鹽,改由潮州起運。汀江航道的開通給古汀州帶來了繁榮,使長汀成為閩贛粵邊最大的貨物集散中心和經濟貿易中心。又是因為汀江航道的開通,客家人能夠由汀江向廣東等地遷徙,走向海外五大洲。 長汀博物館里有一首詩歌:“盈盈江水向南流,鐵鑄艄公紙做舟。三百灘頭風浪惡,鷓鴣聲里到潮州。”歌謠描述了當時的客家人,通過水路歷盡艱險,去潮州謀生的場面。這是清代康詠為我們留下的詩篇。而宋慈,于其地為官,改“福鹽”為“潮鹽”。那么可想而知宋慈所開發的由汀江往潮州的航運又是怎樣的艱難。 七百多年過去了,長汀百姓沒有忘記這位“縣太爺”,他們為宋慈在汀江之畔刻碑建亭,用以表示對這一位不畏權貴、愛民如子、斷案如神的縣太爺永遠的懷念。 穿越七百年的光陰,今天,我來叩拜宋慈亭。我們走過的路也許就是當年宋慈走過的。那么,在長汀,把古代和現在相連的,把建陽和長汀相連的是宋慈。古代和現代、長汀和建陽就有一種默契,這默契來源于閩北,閩北的那一條生生不息的血脈。 在長汀的街巷中行走,太陽正正的照在身上。透過古墻、古磚、古瓦,仿佛可以時空穿越。歷史,就在這些事物間緩緩的向我們越靠越近。歲月留下的是風雨煙塵,也留下了時間的長度。 第二天的清晨,我在河的對岸漫步。隔著汀江看,烏石山上,云驤閣、紫陽祠、望江亭等亭臺樓閣各抱地勢,鱗次櫛比。宋慈亭被翠綠的大樹包裹,只露出小小的紅色的檐角。云驤閣下的汀江,就是當時鹽運的終點。遠處的天后宮仿佛有裊裊香煙升騰,至今還在祈禱著長汀百姓的平安。 清清的汀江水波光粼粼,遠處有橋,隱隱約約的在視線中。宋慈亭下的河邊,幾個女子在浣洗嬉戲,棒槌聲有節奏的敲打著,“砰砰、砰砰”的聲音劃破了小城的寧靜。一位少婦帶著孩子在水邊濯足,邊教孩子唱著長汀的歌謠。 長汀的江水,從天地間緩緩滑過,瓦屋是恬靜的,街巷是閑適的。對面的烏石山的鵝卵石小巷的古民居里隱著高人雅士。古樸的汀州城里,透著山水的靈氣。仍是那樣的飲食起居,仍那樣的房舍瓦屋,仍是那樣日落日出的生活。美麗而古樸的長汀,固守了客家人悠長的記憶。而宋慈亭也在這山城里,在客家人的記憶里。 汀江,從涓涓細流到浩浩大江,航運的開通給汀州帶來文明,因此汀州人把河流看成是自己的母親,我心頭一顫。古巴比倫、兩河流域、中原長江……水,給它們帶來了文明。 于是,長汀政協的朋友領著我們去母親園看母親河的雕像。 雕像,就立于不遠處,我們漸漸的走進,是一位面容美麗的母親。她手持船槳,身背幼兒,在勞作之余不忘摘一朵小花,逗一逗背上的孩子。她,立于汀州的山水之間,神圣、溫柔、慈祥。這樣一份美麗和純凈,當然是值得人們祭奠和膜拜的。我默默的凝望她,想象長汀河的童真時代,想象她的豆蔻年華。我的思緒也在文明中飛翔,很多很多的東西就融入客家人的生活之中。 在汀水之湄,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流淌著,流淌著…… 一個夜晚,我們和長汀的一戶人家坐在一起,喝著他們自己釀的酒,來一碟豆腐干、來一碟燒肝花。長汀的淳樸和熱情就從這酒和豆腐干燒肝花里出來,覺得自己就是長汀人了。 遠古的月亮在古城悄然升起,幾個人,醉意闌珊的回…… 在長汀的一張舊報紙上,看到一首民歌: “十八老妹嫡嫡親,渾水過河不知深。去個石子試深淺, 唱支山歌試妹心。” 歌里頗有“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味道,客家的風情也在在歌聲中翩飛。 后來,我和朋友去了江西的大余。據史料記載,宋慈曾經在大余平定過暴亂,有較為突出的政績。可是,在這贛南的山水之中,居然找不到宋慈的任何記憶。 晨光熹微中,登上大余的高塔,看著章江水蜿蜒而流,遠處的大庾嶺逶迤如黛,我們只能想象宋慈在大余的情景了…… 淳祐九年七月初七,宋慈在廣州去世,享年64歲。(陳 芩)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