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峰的《靈山歌》
2019-07-12 11:43:48??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我們望得見靈山,一座不屈的山!”“偉大的戰斗者,重聚了大軍,堅持大義的血旗……披靡著東南整個的地區。”這是左聯創始人之一、著名詩人馮雪峰在1942年關押在建陽徐市集中營時,強忍著因胸肋骨發炎流膿的劇痛,為緬懷方志敏烈士而重新寫就的。 這首《靈山歌》始創于馮雪峰1941年初于浙江金華被捕后,關押在江西上饒集中營時期。參加過長征的馮雪峰到達陜北延安后,又作為中共中央特派員到上海負責統戰、文化工作,之后回金華老家創作紅軍長征長篇小說《盧代之死》期間,不幸被捕。在上饒集中營茅家嶺獄中,馮雪峰堅持不懈地用詩作投槍、作號角,代表作《靈山歌》組詩是以上饒的靈山為題,歌頌偉大的革命先驅者方志敏。 從上饒集中營的鐵窗上,可看到對面遠處的靈山。在土地革命時期,這里曾是方志敏所領導的工農紅軍戰斗過的地方。獄中的馮雪峰經常遠眺著這座靈山,陷入沉思。 他追憶起1934年初在會上結識了方志敏,及1935年8月方志敏英勇就義的消息,默讀著1936年5月從魯迅手中接過方志敏所作的《清貧》《可愛的中國》……于是,他一改年輕時在“湖畔”詩社寫下的那種清新柔美的抒情,變聲為一種革命者豪情激越的呼號。雖然,詩中出于當時獄中的惡劣環境,沒提一字點明方志敏,但詩人馮雪峰筆下贊美堅貞不屈的靈山,是對方志敏烈士偉大形象的描繪與歌頌。 馮雪峰在上饒集中營茅家嶺不到一個月,就染上了“回歸熱”。在無醫無藥的情況下,他躺在牢房的木板上起不來,是郭靜唐等難友的相助才挽救了他的生命。接著,他又患了肋骨結核病,爛斷了兩根肋骨。即使重病在身,特務們還要逼他勞動、跑步,他常昏倒在地。即便如此,他依然以筆當投槍,在集中營開始了新詩寫作。他的獄中詩,有的貼在墻報上,有的在難友中傳抄閱誦,就像黑夜中的火炬,燃燒在難友們的心坎里。他在獄中寫下包括《靈山歌》等50多首長短詩,托人帶給上饒的地下黨員保管。由于白色恐怖和日軍對上饒地區的轟炸,這些詩稿全部散失。 1942年6月,由于日本侵略軍逼近上饒,國民黨第三戰區決定將上饒集中營關押的人員押解到福建建陽徐市鎮,馮雪峰被編在病號的隊伍里行走,于6月5日起程。上饒與建陽相距數百里路,沿途需要翻山越嶺,過河涉水。天氣開始炎熱起來,這對于長期在集中營里備受折磨、營養不良的人來說,路途的艱苦可想而知。馮雪峰當時已年近四十,體質相當虛弱,是整個病號隊伍中年紀最大、病情最重的一個。一路上,他忍著疼痛,手拄著一支破竹竿,背著一個小包,在憲兵和特務的武裝押解下,艱難地攀登著閩北的大山。6月17日下午,前面走的六中隊戰友舉行了舉世聞名的赤石暴動,有80余名戰友沖出敵人包圍圈,成功脫逃。他聽了此消息,高興萬分。 到了徐市后,因馮雪峰是重病號,特務們將他關進醫務室的病房里。所謂病房,實際上就是徐市一座名叫東岳廟的戲臺。馮雪峰與羸弱多病年僅17歲的難友李士俊合睡一張破席子,抵足而眠,朝夕相處。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馮雪峰就用低沉的聲音,向他講述中央蘇區、紅軍長征、遵義會議,講述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 在徐市集中營里,雖身陷敵人囹圄,病體疼痛難忍,但馮雪峰始終不肯放下手中這桿戰斗的筆。雖然他在上饒集中營寫下的50多首《真實之歌》(后改為《靈山歌》)詩全部散失,但他緬懷方志敏的心緒絲毫未減。每天晚上,馮雪峰躺在地板上,腦子里想詩,打著腹稿,次日上午,便會在破席上側臥著身,拿著筆,修改著前晚想好的詩句。有時字跡實在太模糊了,他就叫李士俊幫謄清一下。 1942年11月,馮雪峰終于在黨組織的幫助下,以保外就醫的名義出獄。1945年抗戰勝利后,馮雪峰把自己在重慶出版的《鄉風與市風》和《真實之歌》寄給丁玲,轉給毛澤東。后來,毛澤東在赴重慶同國民黨談判期間,接見了馮雪峰,當面稱贊說,好幾年來還沒有看到過像《鄉風與市風》《真實之歌》這樣好的作品了。(李加林)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