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區黃坑鎮:從“黃泥坑”到“黃金坑”的嬗變
2019-05-10 08:59:17??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閩江源頭,出自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一溪碧水,一路奔騰,蜿蜒穿越近百里匯入麻陽溪,形成了建陽區黃坑鎮山重水復、風光旖旎的自然山水長廊。因有車在山中行、景隨溪水流、人在畫中游的感受,這條生態綠谷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百里畫廊。 這個百里綠谷,是黃坑鎮取之不盡的“聚寶盆”;綠谷之中,盡是老百姓用之不竭的“搖錢樹”。 黃坑鎮是革命老區。曾經,這里因為山高地僻,交通不便,百姓貧苦,被譏笑為“黃泥坑”。多年來,黃坑鎮歷屆黨委政府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氣魄,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著一任干,把一個深山小鎮打造成富得流油的“黃金坑”。如今,這個萬余人的小鎮已攬獲一連串的國字號“金牌”:全國文明鄉鎮、全國生態鄉鎮、中國竹筷第一鎮、國家3A級旅游景區…… 把山當田耕 把竹當菜種 黃坑有句俗語:“要溫飽,下田搞一搞;要致富,上山砍毛竹。” 素有“林海竹鄉”美稱的黃坑鎮,森林覆蓋率達91%。境內有林地面積49.8萬畝,其中毛竹林面積17.2萬畝,毛竹立竹量達2700萬根,年產毛竹約350萬根。 豐沛的毛竹資源,是幾代人堅持不懈耕山護竹的結果。 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黃坑鎮立足資源優勢,大力推廣毛竹豐產模式,鼓勵農戶“把山當田耕,把竹當菜種”,對竹林進行“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老留幼、砍細留粗”的優化改造,甚至確定“三年不吃筍”的鄉規民約,千方百計不斷擴大竹林面積和立竹量。與此同時,健全服務體系,建立竹業協會,為竹農提供良種推廣、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治、產品銷售等服務,還投入千萬元巨資,修建數百公里的竹山機耕路,極大地改善了竹農生產條件。 黃坑的毛竹具有竹節長、竹壁厚、密度高等特點,最適合竹筷加工。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一批富有創業精神的農民“洗腳上田”,從家庭作坊起步,就地取材,興辦竹筷加工廠,各類竹筷逐步行銷全國各省市及東南亞地區。 在黃坑鎮三峽村的一處廠房內,記者看到,村民肖國英熟練地將半成品竹筷一根根上漆、晾曬。這些竹筷的訂單來自韓國。 快人快語的肖國英告訴記者:“每年,在自家毛竹山上砍竹,能賣1萬多元;農閑時,夫妻倆在廠里打工,我能賺三萬,老公周錦月是技術員,每年工資近7萬。” “目前,黃坑鎮1.3萬人口中,與竹產業相關的從業人員約5000人,每年創造經濟效益約6億元,生產竹筷約5億雙,其中有1.6億雙竹筷出口日本、韓國和東南亞,成為享譽神州的‘中國竹筷第一鎮’。”鎮黨委書記周春林頗為自豪。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黃坑鎮政府正在緊鑼密鼓地行動,建立竹筷博物館、申報竹筷小鎮、創建竹筷產業園……努力推動黃坑竹產業升級。 高山出好茶 沃土產嘉禾 黃坑是個老茶區,產茶歷史悠久。林茶相間,竹掩茶園,茶隱林蔭,零污染的自然生態環境,讓之成為茶葉的優質產地。這里出產的正山小種紅茶,在17世紀曾遠銷歐洲數國,成為英國皇室御用飲品。 春茶貴如金。清明節前后,黃坑鎮2萬多畝茶園相繼開園采摘。 記者在海拔約1000米的坳頭村看到,竹海包圍之下,梯田狀分布的茶園青翠欲滴,拾級而上,隨處可見茶農的身影。 身背小竹簍在自家茶園采茶的村民邱日梅說,她一天能采兩三斤“金駿眉”芽頭,每斤能賣460元。“一天收入一千元。摘下一個芽頭,好比撿了一粒綠色的金沙。” 高山好水產好茶,優良的品質走俏市場。黃坑鎮茶園開采以來,除了茶農摸黑起早“搶摘茶葉”外,各地茶商也蜂擁而來“搶購茶葉”。 由于黃坑茶青量少價高,南香北韻茶業公司總經理藍元高對“搶”到手的茶青不敢怠慢,不分晝夜全程監控生產過程,甚至親手制作。“5公斤的芽頭,才能精制成1公斤的金駿眉,茶貴如金啊!”2015年,“南香北韻紅茶”參加意大利米蘭世博會名茶評優活動,榮獲“金獎”。 曾參與研制第一泡“金駿眉”的坳頭村老支書鄭承根算了一筆賬:坳頭村115戶農戶種植茶葉2800多畝,每戶均收入12萬元,最高的農戶僅茶葉一項收入可達30萬元。 好生態培育出好茶葉,好生態還孕育出品質優良的大米。 黃坑鎮古稱唐石里,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在唐石里發現一本十五穗的水稻,宋理宗下詔將建陽縣改名為嘉禾縣,唐石里更名為嘉禾里。這里出產的大米顆粒飽滿,晶瑩剔透,做成米飯清香四溢,松軟可口。 記者見到雷炳華的時候,這個46歲的中年漢子正在忙著聯系采購魚苗、鴨苗。“去年,我的‘稻-鴨-魚’共生模式初獲成功。今年計劃再在稻田里放養150公斤鯉魚苗和3000多只鴨子。” 雷炳華是建陽區的種糧大戶之一,承包和流轉了近千畝的耕地種植水稻。去年,他干出了一樁讓鄉親們傻眼的“蠢事”:在集中連片的山壟田里種植了200畝水稻,既不打農藥,又不施化肥,只是養幾只鴨子在田間管事。 雷炳華有自己的盤算:利用大自然賜給黃坑的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通過改良土壤,恢復傳統耕種模式,生產優質綠色稻米,正是迎合市場需求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可實現在“種得好”基礎上實現“賣得好”。 雷炳華的“鴨-稻、魚-稻”共生模式,在瞄準“綠色”二字下足了功夫:在防蟲治病上,他在田埂上種植具有驅蟲誘蟲功能的香根草、波斯菊、青豆等植物,同時安裝太陽能滅蟲燈進行物理滅殺,分階段噴施生物酵素,增強水稻的抗病能力;在施肥上,化肥施用量直降五分之四,改施生物有機肥,種植紫云英、油菜等作物漚制綠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從而有效提高地力;每畝田間飼養5斤魚苗、20多只土鴨,打造“除草-滅蟲-鴨(魚)糞肥田-稻壯鴨(魚)肥”的良性共生系統。 “鴨稻共生模式,每畝要增加生產成本500元,稻谷產量卻要比常規種植減少約三分之一。”雷炳華把收獲的8萬公斤有機稻谷,加工成小包裝大米,一經面市,雖然每公斤賣到了20元,甚至50元,卻廣受機關、學校和白領們的歡迎,上海、福州、廈門等地的訂單絡繹不絕。 看到傳統有機種糧有銷路、有賺頭,一些農戶從懷疑、觀望到要求合作。今年春,黃坑鎮過去無人問津的山壟田格外走俏,“生態米”種植風靡各村。 從“砍樹”到“看樹” 不賣木材賣“風景” 黃坑境內山巒疊嶂,溝谷錯落,竹木競翠,被譽為“昆蟲世界”“蛇類王國”“鳥類天堂”。 位于黃坑鎮后塘村大林谷的朱熹墓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朱子乃一代理學大師,影響深遠廣博,有“春秋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之說,亦即“北孔南朱”之譽。 此外,黃坑鎮還擁有“九天飛瀑”雷公口水庫、太子嶺明代石拱橋、“武夷天池”五福洋水庫等眾多的自然、人文景觀。 如何讓黃坑豐富的旅游資源走出深山峽谷?近年來,該鎮在旅游規劃、景點開發、宣傳推介等方面新招迭出:在閩北第一個實施鎮區主街道“白改黑”工程,使之成為一條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休閑街區;建起了嘉禾音樂噴泉廣場、朱子文化公園、集鎮防洪堤休閑健身步道、集鎮夜景工程、美麗鄉村建設……黃坑鎮由此先后榮獲了“福建省鄉村旅游休閑集鎮”、“國家3A級旅游景區”稱號。 為了加速從“景點旅游”邁向“全域旅游”,黃坑鎮堅持規劃引領,構建起“集鎮-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間結構體系,打造處處有風景、時時見風景的全域大景區。注重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新建了黃坑游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朱子紀念館、朱熹墓附屬保護提升工程、朱子文化牌坊,還加快建設考試祈福閣、半畝方塘、狀元長廊、征詩長廊、紫藤隧道、風車長廊等。 不經意間,當地居民發現,操著各地口音的外地游客越來越多,鎮里的小客棧、土菜館常常爆滿。 陳友順,土生土長的農家漢子,他先后投資500多萬元,建起了占地近40畝的九龍山莊。在背靠重重竹山、緊挨潺潺小溪、毗鄰千畝生態茶園的環境中,可餐飲、垂釣、體驗、觀光、住宿等,引得城里人紛至沓來。今年“五一”小長假,九龍山莊天天游客爆滿。 “山好,水好,空氣好,人更好!”從廣州來的游客饒義順一行6人,在九龍山莊吃住游玩嗨了三天,贊不絕口。返程之前,狂購紅菇、筍干、蜂蜜、茶葉等土特產,直到兩輛汽車的后備箱塞滿為止。 在桂林村,村民利用原有的自然風貌、風土人情,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清新桂林為主題,建設古廊橋、修繕古民居,新建米礱灣旅游度假山莊、金斗客棧、望興農家樂、臺石仙境小舍、花橋民宿等6家民宿,每逢節假日,遠道而來的游客樂不思歸。 優美的生態環境和不斷提升的旅游設施,使黃坑鎮旅游產業發展風生水起。2018年,全鎮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3000多萬元。 “黃坑,因唐代一高人吟出‘葉黃滿坑金’的詩句而得名。如今的黃坑鎮,是名符其實的‘滿坑金’:201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3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鎮長林瑞妃說。(林志明 邱冬勇 湯鼎)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