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盧書院:藏修之所 抱膝長吟
2019-05-09 10:45:43??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建陽的考亭書院皆因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生前游歷講學的地方而聞名全國。 松溪縣同樣也有一座朱熹讀書著作、講學授徒的書院 ——湛盧書院,卻鮮為人知。 曾經盛極一時的湛盧書院原建于松溪縣省級風景名勝區湛盧山劍峰之下。據《松溪縣志》載:朱熹因父韋齋公在政和縣為官,其祖父朱森死后葬于政和護國寺附近山中,寺距湛盧山數十里,朱熹來往祭掃,多次游覽湛盧山。他被湛盧山瑰麗秀美的景色所陶醉,在這里流連忘返,于是,在山上建“吟室”。“吟室” 舊址在劍峰之下,南倚湛盧山麓,瀕于星溪之秀。朱熹在“吟室”讀書著作,講學授徒,遠近學者聞名接踵而來,使林茂深僻之處湛盧山,成為弦誦之區,后人把“吟室”改建為湛盧書院。 湛盧書院的建筑規模雖然沒有白鹿洞書院那樣有亭、臺、樓、閣等建筑物,但作為一個書院來說也頗具規模。據舊《松溪縣志》記載,書院像一座廟堂屹立在劍峰之下,院內布置也十分莊嚴肅穆。廳堂正中祀朱熹神像,兩邊配以劉子翚、黃震、蔡沈、真德秀南宋四大儒。書院的大廳為講堂,邊房為學生宿舍,書院課程是教以濂、洛、關、閩之學。當時湛盧書院還置有農田收租,作為辦學經費和學生伙食費。從此,湛盧書院就聞名四方,遠近士子咸集,不僅造就人才,而且使程朱之學傳播天下。古人在史書描繪當時學子在湛盧書院努力學習和傳播古代文明的盛況,謂湛盧書院“乃藏修之得所,常抱膝而長吟。時而玩峰頭之月,時而鼓洞口之琴,時而倚檐前之竹,時而聽窗外之禽。文射北斗之光,一燈頻燃黎火,山擅南天之秀,萬象盡羅胸襟。” 湛盧書院自宋朝到清末,更歷數個朝代,上下幾百年,興而復廢,廢而復興。每遇名師主持教學,書院就辦得十分興旺。元至順四年,楊纓擔任湛盧山長(即書院院長),問學者接踵而至,求道者摩肩而候。元至正十六年(1356),因當時地方官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到湛盧山祭祀朱子,往返不便,因而把書院搬到城內縣治之右,并奏請朝廷賜額曰“湛盧書院”,此時湛盧山麓書院被改為僧舍,人們稱為“下祠”。 書院在明、清兩代幾經興廢,有時在山下辦書院,有時在城內設書院。到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縣潘汝誠,好學尊儒,振興文教,決定既保存在山書院,使好靜士子,在那兒深造學問,同時又恢復在城書院使居家童生能就近入學,因此,先把山下“下祠”恢復為“湛盧書院”。又把城南石壁禪寺改為城內“湛盧書院”(即學巷,今松溪一中校址)。 湛盧書院建成后,培養了大批著名學者或名宦。僅宋明兩代松溪縣就出過25位進士,明洪武十八年出了李俊、江觀、易嶙等同榜三進士。明萬歷三十二年,松溪縣人魏溶、真憲時同登進士榜,在當時成為佳話。明朝時,松溪總人口不過3.5萬多人。然而,據不完全統計,宋明清三代松溪籍舉人就有51名,進京師國子監的貢生就達345人。其中明朝一代出任為知縣的達十九人,知事五人,縣丞十人。明清兩代松溪人在全國各地為官的有355人。 清道光初年,湛盧書院仍十分興旺。可是鴉片戰爭之后,國家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湛盧山山麓書院逐漸衰敗,開始還有殘垣遺址,后來漸次淹沒于荒草亂石之中了。至今,人們在游覽湛盧山時,只能看到后人立于“吟室”舊址的一塊石碑了。(魏農)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