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陵園“定夫碑林”賞析
2019-04-02 11:10:10??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桃紅李白的陽春三月,筆者來到心儀已久的麻沙鎮長坪村游酢陵園。2008年底,游酢第30世孫、臺灣實業家游岳勛先生在長坪富垅山牽頭捐資建成氣勢恢弘的游酢陵園。整個陵園占地16畝,呈梯形狀,自上而下由墓塔、碑林、文肅堂、圓夢亭、牌樓五大部分組成。佇立在高大的游酢陵園石牌坊前,不禁徜徉于歷史長河中,遙想起這位“道南首豸山”先生的生平來。 游酢,福建建陽長坪村人,字定夫,號豸山,又稱廣平先生,謚文肅,生于1053年,卒于1123年,宋元豐進士,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歷官太學博士、教授、監察御史、知府、知州、將軍等職,后追封朝奉大夫、贈大中大夫。他理政有方,為官清廉,學術上師承二程,并將理學最早傳于福建,成為閩學的創始者,譽為“閩學鼻祖”。其著有《易說》、《中庸義》、《詩二南義》、《論語雜解》等。 穿過高大的石牌樓,在兩旁青松的陪伴下,拾級而上,但見圓夢亭內石柱上的對聯記載著游氏后裔們實現游酢魂歸故里的夢想。文肅堂內除了正對門上方端坐著一尊游酢塑像外,兩旁的墻上懸掛著游酢生前留給后裔的格言警句。當拜謁完游酢的衣冠冢后,信步來到墓道左側不遠處的一塊巨石前,狀如圓柱的石頭上雕刻有“定夫碑林”四個大字。右邊刻有游氏后裔名家題款“戊子年春立”的字樣。石雕周圍種植有名貴樹種石楠。筆者沿著小道進入碑林,只見一塊塊大約長2.5米,寬1.5米見方的石壁錯落有致地坐落在1300多平方米的楠、杉混交樹林里,依山而立,顯得幽雅別致。一方方由白色花崗巖鑲嵌的黑色底板上,皆刻有大大小小、不同字體的金色字。這些金字在黑色底板的對比映襯下,格外醒目。 據建陽區游氏宗親會會長游德忠先生介紹,游岳勛先生在牽頭捐資興建游酢陵園時,就將游酢碑林納入整體規劃建設中。每方碑林由游氏后裔自愿出錢捐建。此項提議一經提出,立刻得到游酢后裔們的積極響應,先后有來自山東、浙江、安徽、廣東、福建和臺灣臺北、高雄、新竹、基隆、彰化等地的游氏后裔捐資,并聘請海峽兩岸書法高手書寫碑文,使得極具文化思想內涵的碑文內容和精到的書法匹配,相得益彰。逐一細看這些碑林,每方石碑上皆刻有兩條不同內容、不同字體的碑文。碑刻內容大致都是遴選了游酢生前著作的《易說》、《中庸義》、《詩二南義》、《論語雜解》等書中的語錄和詩詞。書法體裁楷、草、行、隸、篆皆有,風格多種多樣,構成碑林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沿著林蔭小道,逐一瀏覽碑文發現:創建“定夫碑林”的策劃者獨具匠心。其碑文內容有涉及“仁”、“義”、“道”、“孝”、“理”等諸多方面反映游酢的理學思想,譬如碑林入口處有方由杭州游氏后裔捐建,由臺北書法家王先生用蘇體楷書題寫的石碑。石壁上刻有兩條碑文,其中左邊一條是選自《中庸義》一書“潛雖伏矣章節”里的語錄,“君子內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惟人所不見乎?言慎獨也。”其意是游酢在《中庸義》里強調:君子要在心中時時省察自己,如果沒有感到不安,沒有慚愧,就是做到慎獨了。這就是做人做事必須時常反躬自省的意思。與此碑內容有著異工同曲的另一方碑文寫的是:“君子之行事,雖汲汲皇皇,而簡易之理,未嘗離也,亦行其所無事而已。”此句語錄源自定夫先生的《易說》。其大意是:有德行的正人君子,他們之所以能干聰明,是由于他們每干一件事都經過三番五次地思考,雖然一天到晚忙碌著,但辦事都沒有離開這個簡單平易的事理。這段語錄經過來自廣東游氏后裔書法家的潤筆,其字體仿如著名書法家王祥之的“祥隸體”,讓人觀之感到古樸凝重、極具鮮明個性,賞心悅目。論及“孝”,有一方碑文寫道:“大孝,圣人之絕德也。達孝,天下之通道也。要其為人倫之至,則一也。故繼志述事之末,亦曰孝之至也。”此條碑文內容取自《宋游酢文集》里《中庸義》一書。其大意是:圣人認為大孝是最高的德行。達,意為通行于天下;孝是天下所共事,包括繼承先人的遺志和追述先人事跡的細節,都是倫理道德的極限。該條碑文系來自臺灣高雄林先生書寫。由于林先生寫的碑文頗似柳公權字體,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因而使該碑文平添了不少藝術價值。 碑林還有兩方石碑遴選了游酢寫的《誨子詩》和《歸雁》兩首詩。其中有方石碑的碑文選用游酢寫的《誨子詩》。詩文曰:“三十年前宿草廬,五年三第世間無,門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兒孫不讀書”。五年三第是指當時游酢一家五年出了三個進士,這在當時是比較少有的。獬豸是古代的一種神獸,據說它能辨別忠奸善惡,所以在宋代將這種獬豸圖案做為監察御史的裝飾,而游酢曾任過監察御史,獬豸也暗指游酢。這是一首游酢家教遺訓的詩,詩的大意是:游酢的先輩從三十年前住草廬到五年一家三進士,這在人世間都是很罕見的,那官服依然還掛在門前,就怕兒孫不讀書。從古至今,國人都以“程門立雪”為楷模,尊師重教蔚成風氣。從詩中不難看出:數百年來,游氏家庭的教育之風是相當濃厚的。該詩的思想內容至今應該還是有其現實意義的。 逐一觀賞完“定夫碑林”后,筆者覺得通過大約有30多條鑲刻在碑林的碑文展示,能夠很好地折射出這位“道南鼻祖”游酢先生的理學思想光華,對到此地觀光旅游的游客無疑起到教育、警醒、啟迪的作用,因而,碑林給游酢陵園增添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李加林)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