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一村一品”唱響鄉村致富歌
2019-02-14 07:35:00??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12日,建陽區黃坑鎮苦竹坪村村民熊益民正忙著打包土特產,“茶葉、紅菇、蜂蜜這些土特產很走俏,網絡訂單特別多。” 兩年前,熊益民瞅準發展的好時機,返鄉開了一間土特產超市。“黃坑每個村都有特色農產品,加上這里緊鄰武夷山,生態好,土特產品質高,一直供不應求。”他笑著介紹。 今年春節,坳頭村一片喜氣洋洋。這幾年靠著賣茶葉,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大伙的臉上總是笑容滿面,吳炳祥就是其中一員。 “以前,茶葉每年只能賣三四萬元,現在能賣到十幾萬元。”吳炳祥樂呵呵地說,“靠著村里的合作社和茶業公司,家里種的茶葉銷路有著落,別提多開心了。” 坳頭村海拔970米,家家戶戶都或多或少種植高山優質茶,但由于規模小而散,缺乏統一的管理,茶產業無法形成大氣候。近年來,該村以“黨支部+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產業發展模式,幫助茶農解決惡性競爭、技術水平低、產銷不對路等三大困境,并定期舉辦技術培訓和技能比賽,將茶產業做大做強。 “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們村種植茶葉3200多畝,年收入10萬元至60萬元的茶農有30多戶,成為遠近聞名的茶葉專業村,帶動了村民致富。”坳頭村支書兼村主任張垂仁告訴筆者。 以前,一家一戶“小打小鬧”的生產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經濟發展。如何才能使得農村產業發展興旺?培育主導產業是關鍵。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黃坑鎮根據各村特色,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環境優勢,因地制宜,以建設特色產業專業村為切入點,以“村村有致富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為目標,大力實施“一村一品”工程,通過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著力培養一批“產業強村”和“特色富村”項目,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三峽村的竹產業是一大亮點。該村創辦毛竹加工企業31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家,全村三分之二以上勞動力就地進廠務工。同時,村里搶抓電子商務發展新機遇,依托資源稟賦,聯合31家竹制品企業成立筷樂竹產業專業合作社,打造“雙行者”品牌,利用網絡平臺拓寬銷售渠道,年產值近2億元。 春節期間,清新自然的桂林村美景吸引了5000余人次游客前來休閑度假,大竹嵐、十里長澗、蕭氏宗祠、荷花池、生態農莊等特色景點備受青睞。該村根據自身特色,充分利用村里豐富的生態和人文資源,發展民宿經濟,掀起一股鄉村旅游熱。 如今,黃坑已形成茶葉、毛竹加工、煙葉、鄉村民宿、香榧、食用菌、藥材、養殖等專業村11個,從業農戶2500多戶。“一村一品”富裕了一方百姓,去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萬余元。(鄧雪 朱國良)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