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留得建陽風華在
2019-01-24 11:28:39??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太古正音琴譜》的作者是建陽水東人張大命。 《太古正音琴譜》的第一篇序言作者是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華亭人。明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謚文敏。董其昌為明代著名書畫家,一代名士董其昌也是一位琴師。 董其昌第一次入福建是“掛劍之游”。 萬歷十七年,董其昌以二甲第一名的成績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當時,他的老師是田一儁。田一儁是福建大田縣人,隆慶戊辰(1568)進士,時為禮部左侍郎,掌翰林院,任庶吉士教習。萬歷十九年(1591)春,田一儁病卒。同館人士商量委派一人護送其回老家福建。田一儁立朝正直聲譽卓著,為官清廉。董其昌慨然請纓,完成了他人生歷史上被無數人稱道的一次豪壯之舉。此事董其昌在文集中提到過“余為庶常時,館師田公宗伯病且劇,同館議以一人行者,余為請急,卒成掛劍之游。”此義舉贏得了翰林院臣僚及友人們的交口稱贊,禮部侍郎韓世能以高麗黃箋紙相贈,太仆寺少卿邢侗則賦詩為其壯行。邢侗書畫精妙,與董其昌號稱“北邢南董”。京師離福建四千余里,山重水復,千難萬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一般人是沒有勇氣挺身而出的。董其昌時年37歲,“走數千里護其喪歸葬”,為自己贏得了重義輕利的美名。第二年春天,董其昌回到京師任翰林院編修。 19年之后,董其昌第二次入福建是因為做官。 這次,在建陽,董其昌有一段時間的停留。董其昌南下,過分水關,來到建陽,那時正是中秋。 建陽的琴師張大命來拜見董其昌。 董其昌也是琴師,在他身體不好隱居山中時,桌邊全是金石管弦,而又特別喜好古琴。彈奏之余,董其昌開始研究琴譜,他發現:琴譜之書,許多錯論;琴譜的作者,不解韻調。 張大命帶著琴譜帶著古琴來了。 董其昌一看琴譜,張大命的琴譜校閱得非常認真,音調指法非常準確,和其他的琴譜比較,簡直就是珍珠與魚目的差別。 張大命不僅琴譜編得好,琴也彈得好。 董其昌和張大命相對而坐,他們煮茶焚香,一會后,張大命手拂玉軫,琴我俱忘,琴聲宛如鸞鳳和鳴。董其昌大驚,即使是彈奏高山流水的伯牙、彈奏廣陵散的嵇康,相比于張大命,也不過如此吧! 建陽山清水秀,建陽人文蔚然,張大命琴技高邁。董其昌大為感嘆,為《太古正音琴譜》寫序,時萬歷己酉(1609)中秋。而后,董其昌沿建溪而下,到南平,已是十二月十九日,過年了。 這次福建任職的時間很短,董其昌自己說“起補福建副使,在任四十五日。”時間短、史料少。如此,董其昌為張大命留下的這篇序言,不論對建陽的音樂史,還是對研究董其昌的生平都有重要的意義。 晚年的董其昌,再次把目光投向福建,投向建陽。 董其昌的作品集叫《容臺集》,刻版較晚,總共刻印過兩次,初次刻于松江再次刻于福建。崇禎八年(1635),《容臺集》再次刻印于福建時,董其昌已屆81歲高齡。《容臺集》由董其昌長子董祖和及長孫董庭編輯。卷首除繼續保留陳繼儒序言外,又增加了黃道周、葉有聲、沈鼎科三人之序。沈鼎科(1604—1644),字銥臣,江陰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是董其昌的門生,當時擔任建陽縣令。 了解董其昌離不開研讀《容臺集》,而《容臺集》以閩本為最全,是董其昌一生創作的總結。這個版本的《容臺集》正是建本。于是,董其昌的《太古正音琴譜序》和《容臺集》就將建陽的建本輝煌與琴聲優雅的風華定格了下來。(祝熹)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