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做茶
2018-10-24 11:21:38??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小湖素有“水仙茶故鄉”之美稱。從明清時期開始遠銷海內外。這里村村種茶,戶戶有茶山,人人是做茶老手。 水仙茶分為頭春、二春和三春(即春茶、夏茶和秋茶)。頭春茶入口口感醇和,香氣飽滿。二春茶在立夏之后,品質下降,容易發酸。三春茶雖比不上春茶滋味濃厚,但外觀美觀,香氣好。 頭春茶要在立夏前采摘,若是人手不夠,到了立夏后再采,做出來的茶,不論從品相,還是從口感上都要大打折扣。所以在采茶的時節,時間尤其顯得珍貴,采茶女非常搶手。為此,還有句“乞丐排春盤”之說。也就是說采茶時,就是再沒有用的女子,也可以擺擺譜!而后引申為沒有用的人在關鍵時刻也可以擺擺架子。 從茶樹上采下來的茶,我們不叫茶,叫青。過秤后,男子用特大的青簍把青挑回家,放到曬谷坪去曬。曬青時,笸籮用一只手捧著,另一只手抓起一把青來薄薄地撒在竹席上。曬青的時間全憑經驗來決定,一是看陽光足不足,二是看茶葉的成色。曬青最主要的是不能把茶曬紅。茶一曬紅,就不能做成為好茶了。 曬好的青,從太陽底下收回家,要馬上均勻地堆地上或樓上,堆成一畦一畦的像菜地一樣,大約半尺厚,兩三尺寬。這樣讓茶發酵,其間也要去翻動。發酵好的茶,接下來就是炒青了,也叫炒茶。 炒茶時,灶膛的火要燒得旺旺的,鍋燒得熱熱的。炒茶一般要兩個人。一人捧著一畚箕的青站在鍋邊,把茶徐徐倒進鍋里;一人叉開雙腳站在鍋前,看到茶下鍋,一雙手沿著熱熱的鍋邊抄下去,在鍋心把茶葉抱起來,然后又很快地放下。一雙手就這樣反復地抄與抱。那手像是練過鐵砂掌似的,火熱的鍋和燙人的茶葉都不怕。炒茶時,隨著一陣噼噼啪啪好聽的響聲,立刻有一股帶著青味的香氣飄滿屋子。炒茶也是一項技術活,炒老了不行,炒紅了更不行。 青炒好了,就要倒在一口依墻根埋在泥里、口與地面一樣平的鍋里。男人光著腳踩上去,面向著墻壁,只把一個有力的背影對著大伙。他用雙腳用力去揉,把茶揉成一個大圓團。揉茶人的一雙手緊緊地抓住固定在墻上的一條橫杠上。這是做茶中最要力氣的活兒,力氣不夠的人茶就揉不軟。經過雙腳反復的揉搓,原先散散的茶,變得服帖,圓滾滾的如一個草球,直到揉得流出濃濃的茶汁來,才停下雙腳。揉茶人高舉雙手抓住前面的橫桿,一雙腳用力而動的背影,是那樣的有力與生動著鄉村的日子。 揉搓好的茶抖開來放到烤籠里用炭火烤,開始時炭火要旺,隨著茶葉的干濕度,漸漸地火就要小下去。在烤茶的時候還要定時去翻動它。所以,烤茶是件很辛苦也很磨人的活兒。當烤茶人躬身向茶時,那茶一定也在看他是不是誠心在做…… 在采茶做茶的季節,做茶人一般連續好幾天都不能睡覺。若是有人圖省事,把揉好的茶葉放到太陽底下去曬,這樣好是好,人輕松了,可是做出來的茶聞起來便沒有了那種特別的香味,喝起來更是索然無味…… 每到做茶的日子,整個村子都沉浸在一片濃濃的茶香之中,聞著十分舒服。這里的人一直堅持古法做茶,雖勞碌辛苦,但做出來的茶,久不改其沁人肺腑的香氣。難怪這里的茶特別讓人喜愛。(陳理華)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