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山觀日出
2018-09-17 10:49:59??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鄭正華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登山觀日出,歷史以來,是文人墨客游天下的雅好,也是普通百姓登高的樂趣。我曾登峨眉金頂,看過“普賢佛光”;攀泰山岱頂,壯懷“碧霞寶光”。然而,回故鄉上匡山巔頂攬云望日,卻與人看見一種意想不到“日出南浦美”,一種妙不可言的“日升閩地紅”。 匡山,位于縣城東南富嶺鎮境內,稱城東名山,距城30公里與浙江省龍泉市相接壤,景區面積51平方公里,山形似匡廬而稱。因浙西的章溢、劉伯溫、宋濂、葉琛隱于山而久負盛名。主峰匡山斗,海拔高一千四百米,周圍有百余座的千米奇峰聳立,如眾星拱月。巍峨挺拔,雄偉險峻的最高處,有巖石形似壇,名香壇,是看日出的最佳景點,又稱為“香壇觀日”。 月是故鄉明,日是故鄉紅。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我背井離鄉,那泱泱閩源之川,那巍巍閩山之巔,一直是心里的夢。秋天的下午,車到匡山,老李領著從右邊出村穿竹林拾級而上,山路蜿蜒,坎道窄小,攀一段,憩一刻。只見漫山森林茂密,古樹參天,鳥兒叫鳴,艷花怒放。到了環中亭,方見匡廬如“金交椅”,兩邊溝壑縱橫,怪石嵯峨。侯佛光,安排就宿農家,半夜驟然雨下,清晨推窗見雨停,群山蒼黛,層巒疊嶂。用過早茶,我們過了“坐看云起亭”,前面即是“祭天香壇”,步步小心地順石梯登上壇,幾位游客早就支開攝彩支架在虔誠地靜等。 “日出了?!辈恢l激動而喊,我憑欄東眺,只見云天之際,出現了一抹彩云,漸漸云層中央透出金黃,四周萬傾彩云如潮起潮落。剎那間,一輪紅日,像一輪火球燃燒在波瀾壯闊云海中,映得霞光滿天,千姿百態,與人日月經天的神奇,氣象萬千的瑰麗。 轉頭一看,天空云層中驟然幻化出七色光環,圈內有著自己的身影,艷麗無比,那不是神奇的佛光嗎?正當人們雀躍歡呼,幸見“匡山寶光”時,一眨眼太陽又隱入云起霧繞中,漫天變得紫紅起來。 “那是紫氣東來”。李仕銀告之,看到的紫光緣于雨后云霧的光照作用,說這紫氣是匡山的喜氣。據他家譜載記,先祖原是大唐開國將軍李靖,他只知曾祖父看閩浦為風水寶地,才從浙江遷匡山下雙桐村定居,村名源于“槡田桐山”的諧音。老李之言,教我想起古邑浦城的“紫光照耀”:閩越王馀善“臨浦筑城”為都治,建安初置縣為漢興,三國時改吳興,唐時改名唐興。武則天為大周帝又改“武寧”,即將“李唐國興”改成“武曌安寧”。后還位大唐,又改回縣名為唐興。玄宗登帝位,河南桃林縣人在函谷關掘得桃符“李”字。玄宗喜以老子顯靈,紫氣東來,遂將改年號為天寶。是年,桃林縣改名靈寶,遠在東南仙霞關的唐興縣也改名浦城,何也?從大唐疆域來說真正的紫氣東來是東南閩地呀。于是,浦城的鄉里多用李世民子孫兒女封號為地名,城南石陂古稱總章里為李高宗年號;而富嶺為城東向,“孝悌里”,即用武則天大兒子謚號,“郊陽里”,即以她小兒子李旦謚號命名,李氏兄弟居東宮,旦是朝陽的意思,李旦兩次為帝,足見匡山香壇的日出魅力,一方山水的“紫氣東來”。 說話間,云霧慢慢散去,太陽又從天際出現,俯瞰閩浙百里,萬物生機,妙不可言。 下香壇到“唯天在上”亭,飲茶小憩。見我看著亭匾,李仕銀侃侃而談,浦城地靈人杰,物華天寶,自漢唐以來,尤其宋代后就出了八宰相、四狀元、十八尚書,其中徐榮叟、清叟兄弟倆宰相就在匡山下的水灣,父徐應龍,曾任刑部、吏部尚書;還有工部尚書鄧佐、兵部尚書也出自富嶺鄉中。如此名人薈萃之鄉,怎么不引得鳳凰朝山,策人“東山再起”呢? “你看匡山,匚中一個‘王’,元末劉伯溫四賢大隱此山,是匡扶大明天下之山呵?!毕ぢ犂侠钏?,我心有所悟。讀《浦城縣志》載記,祖籍浦城的龍泉人章溢上城東匡山結廬讀書避世,大謀士劉伯溫上山為他作《苦齋記》:“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大文士宋濂也來此為他寫了《看松庵記》:“猶松之好,志豈在斯乎”;文武兼備的葉琛等名士也造訪到此。于是浙南四杰,浦城譽之“匡山四賢”。不久,朱元璋率領義軍已打到浙南,聞四賢大才派員恭請下山扶助。據傳,使者第二次來請,劉伯溫就在祭天香壇晨觀天像,看見赤日升起,霞光耀明,山下左是江山縣,右為龍泉縣,而兩地中間正是南京,不正是“龍坐江山”應于天嗎?朱元璋曾詩“三聲喚出扶桑日,掃盡殘星與曉月”。四賢下山后為建立大明朝發揮了重要作用,成朝廷重臣。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匡山觀日,獨有乾坤。(王德仁)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