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番薯娘
2018-08-29 11:48:37??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番薯的娘,碩大、健壯、外形優美,只有最聰穎最勤勞的農夫,施足農家肥,才能在眾多番薯中挑出幾只夠格的,裹好稻草,埋在灰堆里,留待明年做種。春天里,街坊鄰居賠笑臉,夸耀他心靈手巧,討要一只。 選擇菜園里陽光充沛的菜畦,挖出淺坑,以厚厚的豬糞末墊底,鄭重放下番薯娘,半掩土,澆糞肥。春風蕩漾,它萌發許多芽頭,紫紅色、胖嘟嘟的,往四面八方生長,日漸伸長。剪斷最粗壯的那一段,繼續剪成由三片葉子組成的獨立段,就是番薯苗,帶到貧瘠的山坡地插栽。土里埋兩節,最底下那個節點會變成根須,中間節點長番薯,泥土上方的節點長成新的番薯藤。稍微澆一些水,保持土壤濕潤,到新芽冒出的那天,它已經生根成活。剛才剪剩的嫩尾巴沖洗干凈,倒進開水鍋里燙熟,味同空心菜。往后,天天剪收番薯娘身上的嫩芽,干拌、清炒皆宜。等它耗盡自身營養,徒剩空殼,可以挖除,四周會長出若干小番薯,品質一般般,切開扔進豬食鍋。 番薯園里的番薯藤越長越長,匍匐前進,就要經常“翻藤”,拎起來抖動,可別讓節點接觸土壤啊,露珠滋潤,它將發根,雨水助威,扎入泥土,長出番薯子,索然無味,卻要消耗本來應該輸送到主塊莖的養分。同時鋤掉野草,以免它們爭搶水分、肥料。 金秋十月,挖掘番薯。然后認真檢查,凡是破損的、開裂的、帶蟲眼的、面目猙獰的……統統裝進籮筐,抬到干凈的水渠邊,用棕刷仔細刷洗,直至毫無泥沙,再剜掉無用部位,抬往榨坊,打成稀漿。把它舀進專用的白布袋里,放進注滿井水的粉楻中,重復抖、揉,洗出番薯粉。粉渣煮熟喂豬。靜置粉楻,待淀粉完全沉淀,棄水,鏟出來暴曬。 把番薯粉送到粉絲作坊去,做粉師傅蒸熟它,刨成纖細的粉絲,團成餅狀。曬干后,先送兩餅給當初提供番薯娘的人,千恩萬謝,以激勵他的積極性。過節時、辦酒時、外地親戚來做客時,將粉絲、冬筍、黃花菜和花菜等炒在一起,是開席的第一道佳肴,方言叫“鍋(wa)底”。 表皮完好的番薯,擺在太陽下晾曬一天,翻過來再曬一天,平攤在干燥、通風的閣樓樓板上,冬日的刺骨寒風會慢慢地把淀粉轉化成糖分。煮撈飯時,取一只番薯切成絲,倒進鍋里攪勻,隨米飯撈出來,裝進飯甑蒸爛,叫番薯絲飯。此時,如果趁熱打一顆雞蛋進去,再捂緊蓋子蒸至凝固,就叫番薯絲雞蛋飯,香噴噴、甜滋滋的,一年吃一回,吃完夢一年。當米甕見底時,把番薯切成條,與少量的米同煮稀飯,叫番薯粥,配咸菜吃,減輕燒心的感覺。 鍋中間倒扣飯碗,擺好半鍋番薯,撒鹽巴、加清水,燒猛火燜煮,再燒微火收干水分,出鍋晾冷,切成八瓣,攤在竹匾里曬太陽、吹風,軟綿綿帶韌性,名叫番薯脯,能夠吸引蜜蜂。番薯脯耐嚼,吃了耐餓,進山砍柴時,抓一把帶走,慢慢啃咬,就有力氣把柴擔挑回家。 快過年時,孵好小麥芽,剁稀巴爛,把家里的所有番薯燜熟,搗成薯泥,充分混合兩者,回鍋加熱,轉化成糖,舀出來過濾,棄渣、熬漿,成為麥芽糖,甜而不膩,粘性十足,用于粘合鄉土特色零食。 春節后天氣回暖,番薯會發黑變苦,長出嫩芽,隨即霉爛。 沒娘的番薯,外號叫“廈門種”,葉子尖細如雞爪,葉柄苗條、高挑,藤條清新脫俗,只能在洪水帶來的松軟、肥沃的河邊淤泥地里存活,那是生長西瓜、甘蔗的園地。 “廈門種”類似紅心地瓜,小而長,大隊支書的孩子會帶到學校玩賞、講解。生食,口感酥脆、清甜;燜熟透,表皮吹彈可破,薯肉如蜜,吃了肚子舒坦;切薄曬干,放進熱沙里炒熟,又脆又甜。當然,它現在是尋常食物,價格等同于普通大米。(甘聯露)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