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風流聚星亭
2018-08-01 17:01:53??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千古風流聚星亭 宋代揚州的芍藥盛名于天下,可與洛陽的牡丹爭勝。 北宋慶歷年間,韓琦來到揚州,任太守。宋王朝的太守,有太多風流倜儻的才子,是歐陽修說的“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這一路的人物。那年,揚州官署一種很特別的芍藥開出花來,它的一根枝頭竟然花開四杈,花瓣上半部與下半部都是紅色,中間一段呈金黃色,整朵花看起來就像“金纏腰”。揚州滿城芍藥,沒有這品種;揚州城滿城芍藥,也難得一枝四杈。面對這像祥瑞一樣的景色,韓琦怎能不設宴賞花?既然花開四杈,就得選四位主角。彼時,王珪為監郡官,王安石為幕職,一并叫了來,加上韓琦,還少一人,便又邀請一位鈐轄,可是鈐轄暴瀉不止來不了。便從來往的京官客人中選一位。一位大理寺丞陳升之正在揚州,于是入選,被邀請來參加宴會。酒筵一半時,韓琦喚人剪下那四朵“金纏腰”,四人各簪一枝。后來三十年間,四人先后拜相。 一桌四人,都是未來的宰相,可謂濟濟一堂! 陳升之——韓琦請的第四位客人,他是建陽考亭人。 陳升之原名陳旭。陳旭的母親懷孕時夢見江西南康城北九日山的山神投懷。那時,陳旭的父親在南康縣任主簿。等到孩子降生,就以“九日”為“旭”取名。陳旭生下后,左手拈住耳朵右手指向東方,暗指自己姓“耳東陳”。陳旭后來因避宋神宗趙頊(xū)的諱而改名陳升之。 陳升之在仁宗的嘉祐五年、英宗的治平二年、神宗的熙寧年間,輾轉宰相之位,先后任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知樞密院事加行禮部尚書同平章事等職。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是俗稱的副相,同平章事則是俗稱的宰相了。真真是宰執重臣,三朝元老。 王安石變法時,陳升之的政見與王安石不同,因而罷歸考亭。 回到考亭的陳升之在溪山之間建起一座亭子,取名“聚星亭”。“聚星”是涉及家族榮光的閃亮代號,指向漢末陳、荀兩家一次驚動太史名聞天下的聚集。 陳家有“三君”,陳太丘(陳寔)、陳元方(陳紀)、陳季方(陳諶)。他們德高識遠,是望族名士的代表,在士人心中享有崇高地位,并稱“三君”。 荀家有“八龍”,是荀朗陵(荀淑)的八個兒子。分別是荀儉、荀緄、荀靖等八人。荀朗陵曾住在西臺里,縣令說,以前高陽氏有八位德高才全的子孫,如今荀朗陵也有八個兒子,就將西臺里改名為高陽里,荀朗陵的八個兒子也被稱為“八龍”。 一次,陳太丘拜訪荀朗陵,陳家貧窮沒有仆人,就讓大兒子元方趕車,二兒子季方后面跟隨,年幼的孫子長文(陳群)坐在車里。到了荀朗陵家,荀朗陵讓三兒子到門口迎接,六兒子敬酒,其余六個兒子上菜,孫子文若(荀彧)還小,就坐在爺爺膝前。“八龍”和“三君”齊聚一起。 那天晚上,洛陽值班的太史官夜觀天象,看到一大堆熠熠生輝的星星,大吃一驚,說是“德星聚”,于是太史官在寫史時就寫道,“五百里之內,賢人聚集”。那是文士凋零的東漢末年,他們兩家十一位(加兩個尚幼的孫子是十三位)的集結簡直就聚集了中原一半的賢人。 陳升之建造聚星亭實是追念家族的榮光。 慶元五年(1199年),陳升之建的聚星亭已頹。陳升之的后人陳總龜對正在考亭滄洲精舍講學的朱熹說起了往事。陳總龜說:滄洲精舍的東邊,先人曾建有聚星亭,如今早已湮沒,想請夫子策劃,重建此亭。 朱熹答應了,除了籌建聚星亭,朱熹還決定將陳、荀兩家相聚的過程繪制成屏風,像連環畫一般展示“聚星”的過程。朱熹安排門人吳稚考證漢末的車服制度,又找了張、黃兩位畫工將吳稚的考證結果定格在屏風上。 慶元六年(1200年)正月,聚星亭的屏風繪制完工。朱熹為此寫了《聚星亭畫屏贊并序》,這是朱熹生命最后時光的文字之一。朱熹花費了許多的心思籌劃建造聚星亭,難道只是追懷陳氏家族的榮光?其實不是。朱熹借著聚星亭,表達維護大宋朝綱及匡扶天下道統的良苦用心。 “德星聚”的那一夜,陳、荀兩家的孫子陳群與荀彧還小,但兩家的基因太好,他們自然也成了重量級的人物。荀朗陵的孫子荀彧是曹操的重要謀士,官至尚書令,是曹魏集團的干將。陳太丘的孫子陳群先被劉備辟為別駕,后來成了魏明帝的穎陰侯,也服務于曹魏集團。 陳群與荀彧出生德行高尚的高貴門第,都是漢家后人,卻都背棄了漢王朝而歸附于奸雄曹操。在以大漢王權為正統的士大夫心里,荀彧、陳群有悖綱紀!朱熹在《聚星亭畫屏贊并序》表達了神圣的憂思: 彧(荀彧)乃附曹,群(陳群)亦忘漢,嗣守之難,古今共嘆。 嗣守,是遵守是保持是繼承。朱熹感嘆陳、荀的后人畢竟沒有為興復漢室而奮斗,轉投曹氏集團,是背叛! 天下,能堅守的有幾人?寫下這些文字的兩個月后,朱熹去世。 如今,陳總龜倡建、朱熹籌劃的聚星亭已散為塵煙,而與之相關的“德星聚”、“四相簪花”、“聚星亭畫屏”、“朱熹寫《贊》”的故事,風流千古,依然傳唱。(祝熹)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