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盞二代”:創造于泥火之間
2018-05-24 10:37:30??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王江江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吳繼興、吳繼旺兩兄弟在一起創作。 許杰正接過父親手中的柴火,準備給龍窯添柴。 東南網5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周心婷 王柳珍 文/圖)提起建盞,腦海里總會浮現出黃美金、許家有和蔡炳盛等老藝人的形象。燒制建盞,如此古老、神秘,似乎與年輕人沒多大關系。 然而,這個古老的行業如今正煥發新的生機。在中國建窯建盞之都——建陽,有這樣一批“盞二代”,在其父輩的影響下,他們箕引裘隨,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正逐漸成長為行業中堅力量。本期《助創》關注“盞二代”們用青春演繹的傳承與創新故事。 懷揣技藝,點亮傳承之火 37歲的黃文勇出生于陶瓷世家,少年時期,他跟著父親黃美金學陶藝。19歲時,他已能獨立完成全套拉坯、上釉等制作工藝。2008年,為傳承建窯建盞技藝,在父親的帶領下,他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在水吉窯址研究建盞、龍窯的燒制技術。通過對古瓷片的研究,經過上千次的燒成試驗,黃文勇獨立開發出兔毫、銀油滴等產品。 作為南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他說:“非遺傳承的并不只是過去的歷史,而是延續至今的文化積淀,作為新一代傳承人,讓建盞重放光彩,責無旁貸。” 燒制出精美的建盞,不僅需要成熟的燒制技藝,更需要的是耐心。曾經,黃文勇整整一年都沒能燒制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作品。據他回憶,那一年清理的燒盞殘余垃圾,裝滿了百余個大編織袋,保險柜里用于記錄失敗的筆記本有厚厚六十余本。雖然研制過程問題重重,但他毫不氣餒,只為忠于自己內心的那一份堅守。 毅然決然地守護著這方泥土,為建盞傳承事業發光發熱的不只是黃文勇。 在水吉鎮的蔡氏建盞研究所里,出生于1984年和1986年的蔡威、蔡杰兩兄弟,從孩童時期就常看見父親蔡炳盛坐在拉坯機旁扶泥拉坯,燒制建盞。兄弟倆閑時常幫著父親洗洗泥巴,打打下手。久而久之,逐漸對建盞萌生了濃厚的興趣。完成大學學業后,蔡威和蔡杰毅然回鄉“拜父為師”,并暗自下定決心要將這老一輩的手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十年寒來暑往,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蔡家兩兄弟掌握了燒盞的全套工序。兩兄弟都獲評了“南平市中級陶瓷工藝美術師”職稱,在全國各大博覽會作品評比中屢獲佳譽。有了兩兄弟的幫助,蔡氏研究所的建盞銷量節節走高,年產量增加了70%。每談及兄弟倆,蔡炳盛總是露出欣慰的笑容:“我現在可以當‘甩手掌柜’了,建盞燒制也后繼有人了。”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