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漳墩:革命策源地的崢嶸歲月
2017-08-15 11:33:44??來源:建陽報 責任編輯:建陽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姜地村的紅軍橋遺址充滿滄桑) 位于漳墩鎮桔坑村泔洋自然村的泔洋鄉蘇維埃政府遺址——閩北獨立師駐地舊址,靜靜地向人們講述當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歷史。 漳墩,這個“藏在深閨人未識”的閩北小鎮,擁有獨特的紅色文化。80多年前,革命的紅色,給這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 據漳墩鎮黨委書記藍長柏介紹,漳墩屬原中央蘇區縣,是閩北革命的策源地,也是閩北地區從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少數幾個紅旗不倒的鄉鎮之一。 漂亮一仗:紅軍伏擊大刀會 漳墩境內,有閩北獨立師、建松政特委及泔洋蘇維埃政府等多處革命遺址群,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北蘇區領導人黃立貴、陳貴芳等長期在此領導革命斗爭。其間,黃立貴師長率領紅軍一部分駐扎在漳墩鎮泔洋村,并建立了泔洋鄉蘇維埃政府,成為當時漳墩鎮及周邊地區的蘇維埃政府中心,在閩北革命斗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戰火紛飛的歲月,漳墩有數千人投身革命斗爭,涌現出一大批革命先烈。英雄事跡,當地至今廣為傳頌。比如,在外屯、沙堤、焦坑等村,紅軍伏擊大刀會的故事家喻戶曉。這一仗大快人心,紅軍再震聲威。 1935年初,國民黨反動派組織本地大刀會向蘇維埃地區進攻。馬嵐、鳳坑、回龍、杭頭、外屯、汀溪等地的大刀會(一心會、黃祖會),在敵人的策動下,聚集會徒300余人,在外屯的里八保一帶橫行霸道,四處破壞革命活動,反動氣焰日益囂張。大刀會還強迫各地群眾加入,不愿參加者或以通共論處,或罰大米五桶(一百五十斤),群眾敢怒不敢言。五月初,大刀會已糾集會徒近千人,對建松政蘇區造成嚴重威脅。 5月15日,紅軍派一營兵力在外屯通往西表的要道——焦坑埋伏,焦坑四周群山懷抱,竹林茂密,紅軍擺好了口袋陣,途經焦坑村的大刀會近千名會徒進入伏擊圈。指揮員一聲令下,戰士們像猛虎一樣躍出戰壕,端著槍向持刀的敵群沖去。會徒們自認為刀槍不入、火海不侵,卻死的死、傷的傷,銳氣大挫,很快就潰不成軍。大刀會頭目周老楊、李興松、陳正奴等15名會徒當場被擊斃。 這一仗,大刀會一哄而散,被強征的群眾回歸家園,扭轉了建松政蘇區的緊張局面,為繼續開創蘇區革命活動,開辟新的革命道路創造有利條件。 (位于漳墩鎮桔坑村泔洋自然村的泔洋鄉蘇維埃政府遺址——閩北獨立師駐地舊址靜靜地向人們講述當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歷史。) 紅旗不倒:泔洋人生命鑄就 泔洋村是閩北“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在長期斗爭中,泔洋村普通群眾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付出了巨大代價。 據當地老人賴國和回憶說,1943年,國民黨七十五師參謀長柴毅帶領“鐵兵”近千人,瘋狂地向建松政各根據地進行“圍剿”,游擊隊糧食、彈藥緊張,出境困難。村民冒著生命危險,秘密組織了地下聯絡組,利用夜間為游擊隊戰士編草鞋,縫衣服,運糧食,送情報,掩護地下黨工作人員,粉碎了敵人的陰謀。 敵人一計不成就變本加厲,采用政治引誘和軍事圍剿的手段,加上叛徒的出賣,泔洋村慘遭洗劫,全村男女老少200多人只能逃至深山中。游擊隊駐扎地白雞仙廟被敵人燒毀,革命武裝力量遭受很大損失。 地下聯絡組成員、村民唐陳生不幸被捕,在國民黨水吉縣的監獄里,敵人用盡各種極其毒辣的刑具,都沒能從他口中獲得一點地下黨和游擊隊的信息,面對敵人的屠刀,他視死如歸,英勇就義。 藍長柏說,近年來漳墩鎮已對革命遺址及革命斗爭史進行搶救性發掘與保護,整理出建國前革命斗爭史(1929年-1949年),搜集了30多位各個歷史時期漳墩籍革命烈士的事跡,修建了泔洋革命歷史紀念館,為革命遺址群立碑樹傳,讓后人永遠銘記這段歷史。 □趙錦飛 王柳珍 錢睿君 文/圖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