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墓前的遐思
2017-05-15 08:41:33??來源:建陽報 責任編輯:建陽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張桂輝 朱熹(1130—1200),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中,受儒教祭祀者;世人尊稱之為朱子。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朱子陵墓,就坐落在武夷山南麓的黃坑后唐大林谷。 黃坑,是建陽區西北部最邊遠的一個萬人之鎮。據《黃坑鎮志》記載,“至少在四千年前就有氏族居住”。這里,山清水秀、林茂糧豐,人杰地靈、貫古連今。境內的大竹嵐被譽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角怪的故鄉”。1983年11月4日,原國家主席李先念視察福建途經黃坑小憩時,飽含深情地贊譽:“這是一個好地方”。 我對朱子墓,可謂不陌生。1965年,剛上初中一個多月的我,隨同父母移民來到黃坑。后在黃坑中學讀書時,就曾與幾位同學一起,到過三四里外的朱子墓。1990年,我從江西調回福建,在建陽宣傳部工作的八年間,多次陪同外地文友、朋友,前往黃坑拜謁朱子。丁酉仲春的一天上午,天高云淡、春風拂面,正在回黃坑采風的我,再次來到朱子陵園。 在黃坑鎮政府文明辦副主任溫煦群先生的陪同下,我們乘車從黃坑鎮政府駐地出發,經由朱子文化公園,幾分鐘后,進入朱子墓道。入口右側一座六角亭——墓道碑亭——內,立有一塊高約3.3米、寬約70厘米的清代墓道碑,中央刻有“宋徽國文公朱子墓道”九個篆書大字。沿著水泥墓道西行不遠,左側有一“思源亭”,亭的右側,是朱子宗親及其后裔栽種的“朱子林”。水泥路“到此為止”,與之連接的是一米多寬的鵝卵石小道。我們且談且行,往墓園走去。須臾功夫,便來到朱子墓前,我獨自肅立鞠躬。 朱子墓,坐西北朝東南,墓園分為三層。頂層墓室,中為直徑約445厘米穹隆圓形墓堆,高度約80厘米,墓堆上立一石碑,高207厘米、寬77厘米、底座高31厘米,上面刻著“宋先賢朱子、夫人劉氏墓”幾個大字;墓堆周邊,為寬120厘米的步道,連著步道的是兩層各80厘米高的墓墻。與墓堆一樣,步道及墓墻,都用鵝卵石砌成。 二層為墓園。設有石燭一對,以及長方形石香爐、石供案各一。石燭直徑25厘米、高度250厘米,頂端燭炬26厘米,中間部位套著一個方形燭臺。據73歲的鎮文化站原站長張燕謀先生介紹,左邊那根石燭是“原有”的,右邊那根是“后配”的。置于墓堆前約5米處的石香爐已經開始風化;石供案舊貌未改、完好無損。 三層是用鵝卵石鋪成的長方形石坪,寬860厘米、深750厘米。可供百余人站立、祭拜。偌大的墓地周圍種有松樹、柏樹、桂花、羅漢松、長青樹、鐵釘樹、冬瓜胖(擬赤楊)等。我們到來這天,除了冬瓜胖還在“冬眠”,尚未“蘇醒”過來,其余都蓬蓬勃勃、郁郁蔥蔥。 800多年前的黃坑,交通閉塞,山高路遠,朱熹為什么會選擇這塊“風水寶地”? 相傳,朱子在建陽時,曾夢見一位異人對他說:“龍歸后塘,乃先生歸藏之所。”后便與高足兼摯友——南宋著名理學家、律呂學家、堪輿學家——蔡元定一起來到黃坑,踏勘夢中異人所說之地,尋覓自己的“歸藏”處所。當他們到得大林谷后,但見此地果然和夢中景象相同。且九龍崗猶如九龍吐珠,匯聚于大林谷上,朱子很是高興,當即一錘定音。 淳熙三年(1176),朱子夫人劉氏病逝。次年,朱子葬夫人于大林谷,并明確表示,自己日后要與夫人合葬。慶元六年(1200)三月,朱子病歿于建陽考亭滄洲精舍(即考亭書院),十一月歸葬大林谷。當時,朱子被貶為“偽學魁首”,去職罷祠。盡管如此,仍有數千弟子和友人,不顧個人安危、前來為朱子送葬。那時,尚無公路,翻山越嶺,舉步維艱。長長的送葬隊伍,從考亭出發,三十六人合力抬著石棺,艱難跋涉六天,才將這位先賢送到大林谷…… 站在朱子墓前,我感慨良多、浮想聯翩。朱子當年是否做過那個夢,是從東(建陽)而至,還是從北(武夷山)前來;是徒步行進,還是騎驢而來,不得而知、不敢肯定。但是,朱子不單親自到過黃坑,而且親自實地勘察,親自拍板敲定,則是確信無疑、可以肯定的。 宋紹興十三年(1143),朱子父親朱松逝世,第一次葬于武夷山五夫里。朱熹時年13歲。多年后,朱子遷父之墓于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寂歷山上;朱子生母祝氏,卒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正月。朱子在建陽莒口鎮馬伏村太平山上為母親選擇了一塊墓地。不論是下梅村,或者是馬伏村,與建陽的距離,都要比黃坑近得多。當年,朱子為什么既不選擇死后在考亭就地“安息”,也不與父親或母親“作伴”,偏偏要到遠離考亭的黃坑與夫人“共眠”? 有人說,朱子選擇長眠黃坑,可以了卻他迷戀優美風景的宿愿;也有人說,回歸自然,正好朱子踐行“天人合一”的理念;還有人說,朱子的遺愿,是希望被世人所遺忘,而黃坑山高水遠、云遮霧繞,儼如天然屏障。有道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無論出于何種考慮,朱子就靜靜然安臥在黃坑,這是不爭的事實。 常言道,人事反復哪能知。朱子選墓地時,還是“自由身”,晚年則是“受禁人”,身后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為他抬棺送葬?答案只有一個:公道自在人心。朱子一生,從骨子里重視發展教育。他講學的書院,多達數十所;他興建、修建、擴建的書院,就有十余座。在教學方面,朱子十分重視培育學生的學習自動性。正因此,才有“北孔南朱”之譽。加之教學有方、愛生如子,單憑這些,“罪名”再大、路程再遠,路再難行,也有人為他送葬。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著簡樸古風存。”古往今來,黃坑人民始終保持著這種“古風”。這,大概也是朱子篤愛大林谷的理由。 素有“林海竹鄉”之稱的黃坑,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黃坑鎮黨委書記周春林,此前信心滿滿地告訴我,鎮里正致力于把黃坑打造成中國?黃坑朱子理學文化傳承保護主要基地。其中,朱子墓保護建設項目工程行將竣工;投資1500萬元、規劃面積5492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1690平方米的朱子紀念館,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同時,擬把朱子文化中的“理”與“禮”,有機的植入到全鎮各村和旅游景點內,讓朱子理學思想潛移默化、伴隨左右,開花結果、沁人心脾。我推論:朱子長眠在黃坑,既可以得到永久保護,又可以福澤一方百姓。倘若九泉有知,他一定會為當年的選擇感到欣慰的。((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