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起高照 祈豐年
2017-03-07 11:21:21??來源:建陽報 責任編輯:建陽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2月21日(農歷正月二十五),童游街道彭墩村熱鬧非凡,鑼鼓音樂不絕于耳,鞭炮焰火響徹云宵,由30個人合力才能樹起的13米高的高照燈燈火輝煌,一年一度的高照燈會吸引了周邊幾千名群眾自發前來觀看。 筆者慕名而來,一路追隨花燈,隨著人流和高照燈走街穿巷,不時被腳下應聲而響的鞭炮炸得東躲西藏。原認為春節的氣息已經悄然遠去,在彭墩村卻又著實感受了一回火熱熱的春節氛圍。 彭墩村的高照燈又稱為倪王高照燈,堪稱建陽花燈之王,據道光《建陽縣志》記載,這種燈起源于明代,臻繁于清朝。乾隆年間人云:“紗燈惟蘇州為最,紙燈甲于天下,則莫如建陽也。”這足見建陽花燈歷史之悠久,工藝之精巧,氣勢之磅礴。元代詩人謝宗可詩云:“拔地燒空空炬長,燭龍桂影照穹蒼,七層火樹云生暖,九曲神珠夜吐光。霞光彤幢歸凈界,星隨絳節下西方,如來應到天壇上,萬斛金蓮繞步香。”這正是高照燈高高豎起并大放異彩時的真實寫照。 這種巨型紙花燈,由12組燈箱和3組旋轉頂燈相疊而成,形體似塔,高達四層樓房,主體制作材料為毛竹,形體似塔,高達13米,重200公斤,上掛36盞神態各異的花籃子燈,正面一顆五角紅星閃閃發光,下面一行“吉星高照時 國泰民安日”及一個大大的“福”字,取其吉星高照之意,甚是好看。豎燈表演時須30人同步操作,場面慰為壯觀。 每年的正月十五至廿五,村民們都要在村頭的倪王廟的戲臺上唱戲,蒸制糯米大饅頭,舉行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而正月廿五這天,民俗活動達到高潮。這一天的傍晚,村民們抬著手工制作的巨型“高照”燈和廟里供奉的神像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一路燃放爆竹、鼓樂齊鳴,游行到村尾的曬谷坪。而頭戴特制的竹制紅邊黑頂斗笠,身穿大紅褂子的操作手們則井然有序地安裝好塔燈,齊心協力豎起高照。高照樹起的同時,禮花綻放,群眾歡呼聲,唱手祝福聲此起彼伏,樂手們列陣表演,村姑們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游行隊伍走街穿巷,依次為燈會上捐資的村民家門口進行豎燈表演,送上祝福,村民則燃放煙花進行迎送,整個游行過程歷時近四個小時,城里與附近鄉村的民眾紛紛前往觀看,觀眾達幾千人之多! 高照燈會是彭墩村特有的民俗風情活動,據當地85歲的陳炳發介紹,當時的高照燈用蠟燭點亮,相傳至今改用電燈照明。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彭墩村民間老藝人吳貴堂、章希濤帶領6位農友,在村干部和熱心人的支持下,憑記憶用了兩個多月時間,趕制了高達13米、重200公斤、上掛36盞燈飾的大高照。2016年6月“高照燈及其扎糊技藝”成功申請建陽區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柳珍 文/攝)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