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與建陽(4)晚年定居考亭 創(chuàng)考亭學派
2017-02-27 20:08:31? ?來源:大潭先賢 責任編輯:建陽新聞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晚年定居考亭 創(chuàng)考亭學派】 ——摘自《大潭鄉(xiāng)賢》? ? 建陽考亭滄洲,朱熹最后的腳步,停息在這里。 朱熹11歲時,曾隨父朱松到建陽考亭拜訪陳氏好友。朱松愛此青山綠水,對朱熹說“考亭溪山清邃,它年可以卜居”,這句話始終影響朱熹。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年過花甲的朱熹在漳州任上接到長子朱塾病逝的噩耗后,老淚縱橫,決定告老還鄉(xiāng)。 然而,故鄉(xiāng)在那里? 婺源是朱熹祖籍,尤溪是朱熹出生地,建甌、五夫是朱熹寓居地,使他眷戀不舍的還是建陽考亭。考亭是父親生前欲卜居之地,為了卻先父的意愿,朱熹最后選擇了考亭。 紹熙三年(1192),朱熹葬長子朱塾于莒口大同山北麓。 考亭位于建陽縣城關西門外5里處。朱熹在此購得舊屋,改建新居。青山作屏溪水環(huán)繞,房前屋后翠竹掩映,朱熹取名為“竹林精舍”。 朱熹定居考亭后,朱熹的崇拜者不斷前來求教。朱熹于是在住宅之東另建新屋,并將竹林精舍更名為滄洲精舍。在當時學子眼里,滄洲精舍是“煌煌上庠”,“四方學子不遠千里負笈前來求學”。滄洲精舍有嚴格的學規(guī),朱熹將其手制的《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亦用于此,并書《滄洲精舍諭學者》,諄諄教導四方學子。 朱熹滄洲精舍,在當時世人眼里,是一所高等學府,學予均以到過考亭,親身受過朱熹的教化為榮。 是時有許多知名學者遠道而來求學于朱熹門下,如江州務安王阮、江西余干趙崇度。最使朱熹感到自豪的是一些“陸門弟子”也前來師事于他。陸九淵于1193年去世,包約、包揚、包遜兄弟等“領生徒十四人”來考亭,“執(zhí)弟子禮”(《宋元學案》)。到考亭向朱熹請教的還有江西永修人李燔。李燔回去后任廬山白鹿洞書院堂長,成為宣揚朱熹理學的中堅骨干。可以說,宋時我國有一批理學家先后聚首在考亭滄洲精舍,到相切磋學問,把宋代哲學思想水平向前推進了一步。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朱熹在建陽考亭立帷講學之后,建陽教育進入歷史上最興盛的“黃金時期”。“潭陽七賢”、“蔡氏九儒”等人,也都相繼在邑中辦起書院,是時“書院林立,講帷相望”,“家有弦誦之聲,人有青云之志”。建溪河畔書聲瑯瑯,為中國教育史添上一道光彩奪目的風景線。 朱熹在建陽創(chuàng)立學術史上令人矚目的考亭學派,人才薈萃,讀書風氣濃厚,前人曾以“明星在天燈影爛,滿城書聲起夜半”詩句頌之。出現(xiàn)了潭陽七賢、蔡氏九儒等一批理學家,據(jù)《閩學源流》(劉樹勛主編)載,朱熹門人中有姓氏可考的門人共511人。 鄒魯與潭陽是如此遙遠,潭陽因之譽為“小鄒魯”、“南閩闕里”。 然而好景不長。慶元年間,陰風刮起,朱熹之學誣為“偽學”。此時不少門生望而生畏,離開了考亭,精舍門庭冷落。朱熹對仕途險惡,人情淡薄有了進一步的體會。這不是朱子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個時代的無奈。 一個人的品格,往往是在逆境中更容易得到表現(xiàn)。朱熹依然不知疲倦地撰寫尚未完稿的《詩集傳》。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朱熹年過古稀,心力交瘁,自然規(guī)律是任何人無法抗拒的。朱熹感到自己大限已到,對生死他向來達觀,如孔夫子言,“朝聞道,夕死可也”。然而他仍然念念不忘未完的著作,其對學問孜孜不倦的追求,真可謂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慶元六年(1200)春,朱熹看著十年前南城一位朋友給他畫的像。再回頭照照鏡子,發(fā)現(xiàn)自己蒼老了許多.不勝感嘆,口占七絕一首: 蒼顏已是十年前,把鏡回看一悵然。 履薄臨深諒無幾,且將今日付殘編。 此后朱熹的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左眼已瞎,右眼視力也極差,所見之物皆模模糊糊,加之左臂疼痛,不能上舉,這位堅強的老者終于躺在病榻之上。 同年三月初六,朱熹掙扎著起床,在家人和門生葉味道等人的挽扶下,抱病修改《大學?誠意》章。 三天之后,三月初九日,朱熹,一位集理學之大成者,一代學界泰斗,終于離開熙熙攘攘的人間,與世長辭。 朱熹終老考亭后,與夫人劉氏一起安息在黃坑大林谷。(羽公劉建)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