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與建陽(2)青年貫建陽籍科考
2017-01-16 19:58:36? ?來源:大潭先賢 責(zé)任編輯:建陽新聞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青年貫建陽籍科考】 ——摘自《大潭鄉(xiāng)賢》? ? 《徽州府志——朱熹傳》記載:“紹興十七年(1147)秋,(朱熹)貫建陽籍,請建州鄉(xiāng)舉”。貫,在此為“籍貫”之意,這說明朱熹參加鄉(xiāng)試時自報的籍貫是建陽籍。 朱熹鄉(xiāng)舉得中,翌年參加御試,又金榜題名,與王佐同榜。《王佐榜進(jìn)士題名錄》記載十分明確: “第五甲,第九十人,朱熹。本貫建州(府)建陽縣群玉鄉(xiāng)三桂里,父為戶”。 海內(nèi)外研究朱熹者眾多,尚未有人否認(rèn)朱熹以“建陽籍”報考進(jìn)士一事。同上述記載相吻合的史籍尚有清朱玉編《朱子文集大全類編》(第一冊卷一《題贊》)、《徽州府志》《朱子簡明年譜》(萬文庫叢書單行本)、《紫陽朱氏建安譜》明嘉靖年間《建陽縣志》等等。 朱熹為何自報“建陽縣群玉鄉(xiāng)三桂里(即今考亭)為籍貫,得由朱熹身世說起。 歷史上一個多事之秋,仕途失意的朱松從政和避兵難,寓居在尤溪水南毓秀峰下好友鄭氏家中。妻祝氏在鄭氏草堂生下一男兒。父親希望此兒有光明、有作為,取名為“熹”。朱熹享受父愛庇護(hù)的時間太短了。5歲入學(xué),8歲隨父寓居建州(今建甌)環(huán)溪精舍。14歲,父親朱松就撒手人寰,臨終含淚將朱熹母子托付給崇安老友劉子羽、劉子翚、劉勉之三人。并對朱熹說,“吾快死了,你要像對父親一樣對他們,聽從他們的教誨,這樣我死也無憾了。” 此后朱熹隨母移居崇安五夫里。 劉勉之原居崇安白水,在太學(xué)歸家后便移居建陽考亭蕭屯,即是現(xiàn)今破石(璞石)村。 劉勉之對朱熹疼愛有加。轉(zhuǎn)眼間朱熹17歲了,到了古代男子娶妻的年齡。劉勉之小女劉清四,與朱熹年紀(jì)正相當(dāng),經(jīng)人與住在崇安五夫的朱熹母親祝氏夫人說合,定下了這門兒女親事。 紹興十六年(1146)朱熹與劉清四成婚,一條大紅綢帶,將朱熹栓到建陽蕭屯。人說女婿如半子,也許這是朱熹以“建陽籍”報考主要原因。(羽公劉建) |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