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感情地書寫貧困地區的變化
2016-12-13 08:45:30??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 何雨欣、羅羽)“充滿感情地書寫貧困地區的變化”“走進山村和窮困的地方,是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和擔當”……一些來自文藝界的人士10日共濟一堂,建言在這個中國扶貧攻堅的決戰時期,講好基層故事,記錄下這個波瀾壯闊的歷史過程。 在中宣部《黨建》雜志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舉辦的“塘約基層建設經驗座談會暨《塘約道路》研討會”上,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說,每一個中國當代作家最神圣的創作使命是寫人民,寫人民中間的英雄,要踏著充滿感情的腳步走到偏僻的山村,充滿感情地書寫貧困地區的變化,讓文學作品提供給國家和社會信心。 《文藝報》總編輯、知名文學評論家梁鴻鷹說,要通過文學性的人物塑造,記錄下扶貧攻堅路上的智慧、初心、韌勁,記錄下基層黨組織帶領老百姓正走在改變鄉村面貌的道路上。 “文學創作中要體現與社會生活和人民情感的關系,走進山村和窮困的地方,認認真真、切切實實地記錄下他們的生活,這是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和擔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李炳銀說。 《塘約道路》的作者王宏甲用“看到了,不敢不寫”來形容自己創作這一作品的初衷,他通過一年多在塘約村的深入采訪、寫作,記錄下這個小山村一個個撞擊心靈的真實故事,讓人們看到農村脫貧的新路徑、中國農村的新希望。 塘約村位于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近年來,塘約村以黨的建設為抓手,探索新的發展路徑,農民人均純收入在短短兩年時間里,從不到4000元提升到10030元,村集體經濟從不足4萬元增加到170萬元,實現了從省級二級貧困村向“小康示范村”華麗轉身。 中宣部《黨建》雜志社社長劉漢俊說,塘約村是中國社會一個最基本、最基層、最基礎的單元,是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執行的一個終端,《塘約道路》這一作品讓我們看到實現農村脫貧、全面建成小康中,骨干力量在黨員,依靠力量在農民,這就是“中國力量”。 ?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