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季平:深入生活是藝術工作者的必修課
2016-12-02 09:27:44??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新華社西安11月30日電(記者 楊一苗)每年抽時間下鄉采風、每天上午進行音樂創作,是趙季平堅持了幾十年的習慣?!吧钊肷钍撬囆g工作者的必修課。”趙季平說。 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趙季平已年過7旬。他最珍視的,是父親為他留下的冊頁作品。 作為長安畫派的創始人,趙季平的父親趙望云在最艱苦的時期拖著病殘的身體,為趙季平創作了12幅精美生動的冊頁作品,封面題詞:“生活是藝術的源泉?!?/p> “這是影響我至今筆耕不輟的‘家風’。”趙季平說。 1970年,趙季平從西安音樂學院畢業,被分配到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工作。他在那里工作了21年。 期間,趙季平指揮秦腔《紅燈記》不下百場,從城市演到鄉村,從西安演到陜北,走遍了陜北10多個縣。下鄉演出之余,趙季平用了大量時間研磨秦腔、碗碗腔、眉戶和陜北民歌,并和京劇、豫劇、山西民間音樂進行對比。漸漸地,他從中體味到了來自傳統戲曲和民間音樂的力量。 這段經歷成就了他對民間戲曲音樂深刻的理解,以及在創作中靈活運用的基本功。 “通過那些年扎根傳統藝術土壤的歷練,我對‘堅持’這個詞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這是一種挑戰自身意志的堅持,更是對理想與信念的堅持。”趙季平說。 在幾十年的音樂創作中,趙季平一直堅持向生活學習、向人民學習。 這些年來,趙季平每年都會抽時間下鄉采風。在他眼中,采風的過程就是挖掘寶藏。他說:“每次都有新收獲。那些看似不起眼、看似下里巴人的民間音樂,在音樂創作中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為了電影《黃土地》的音樂創作,他和張藝謀、陳凱歌來到黃土高原,聆聽陜北青年農民賀玉堂的民歌。在電視劇《喬家大院》的音樂創作前,他多次前往山西民間采風,那里的老藝人表演的二人臺和吹打樂蕩氣回腸、動人心魄。在這部電視劇的音樂中,趙季平不但使用晉胡等樂器表現濃烈的地方音韻,還特意將一些山西方言延續在這部作品的音樂走向中。 電視劇《水滸傳》的主題曲《好漢歌》鏗鏘有力,其中巧用了山東方言;在電影《秋菊打官司》里,秋菊每次走上告狀路,老藝人就彈奏月琴,配上碗碗腔領唱一聲“走哇……”極具地方特色的音樂元素成了這些影視作品最好的注腳。 正是這樣的創作態度,使趙季平的音樂作品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從《黃土地》《紅高粱》到《大宅門》《好漢歌》,從《世紀交響》《和平頌》到《盛典》《絲路組曲》,趙季平的音樂創作既是通俗的、民族的,又是流行的、無國界的,他被譽為“最具東方色彩和中國風格的作曲家”。當他的音樂在德國柏林森林音樂會響起時,幾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為具有濃郁中華民族色彩的音樂送上了如潮的掌聲。 “從我最初的音樂創作起,無論作品大小,我都會帶著‘身入、心入、情入’的信念深入到實際生活中真聽、真看、真感受,虔誠地向生活學習、向民間學習,把珍貴的原始素材讀懂讀透,取其精髓和自己的音樂創作相融合,才能寫出鮮活的、能與廣大人民群眾產生共鳴的音樂作品。”趙季平說。 ?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