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入《四庫全書》的魏氏三賢
2016-11-30 09:50:44??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圣宋名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是南宋建陽人魏齊賢、葉棻編纂的宋人散文集;《詩人玉屑》是南宋建陽人魏慶之編著的詩話集。《論學繩尺》是南宋末年建陽人魏天應編、林子長注的科場用書。這三部書在清乾隆年間俱被收入《四庫全書》。三部書的編作者魏齊賢、魏慶之、魏天應是古代刻書中心建陽書坊人,而且是祖孫三代。 《圣宋名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是一部收錄北宋及南宋前期文人的散文集。南宋初刻本為一百一十卷,題"衢山精舍葉棻子實編,富學堂魏齊賢仲賢校正",有南宋紹熙元年(1190)許開序。國家圖書館藏有這一刻本一百卷、目錄七卷。許開的序言說"鉅鹿魏齊賢、南陽葉子實……旁搜遠紹,類以成帙,凡日用之文靡所不備,燦燦珠璣,煙煙瑚璉,如淵海之藏"。四庫提要說"是編皆錄宋代之文,駢體居十之六七,雖題曰五百家,而卷首所列姓氏實五百二十家,網羅可云極富"。"宋人專集不傳於今者,實賴是書略存梗概,亦鐘嶸所謂披沙揀金,往往見寶者"。全書保存了大量宋代的文獻資料,對于宋代文獻的輯佚、校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是研究宋代官場酬酢往來書體的重要資料,是南宋建陽坊本的典型書籍。 《詩人玉屑》,是南宋建陽人魏慶之編寫的詩話集。最早刻本為南宋建陽黃升刻本,全書二十卷,卷前有黃升作于南宋淳祐甲辰(1244)的序。全書評論的對象,上自《詩經》、《楚辭》,下迄南宋諸家。四庫提要說"然采摭既繁,菁華斯寓。鐘嶸所謂披沙簡金,往往見寶者,亦庶幾焉!固論詩者所必資也"。此書用輯錄體的形式,編錄了兩宋諸家論詩的短札和談片,也可以說是宋人詩話的集成性選編。《苕溪漁隱叢話》編錄北宋諸家的詩話較多,《詩人玉屑》則著重于編錄南宋諸家的詩話,兩書互相參證,約可見宋代詩話的全貌。全書一至十一卷論詩藝、體裁、格律及表現方法,十二卷以后評論兩漢以下的具體作家和作品。許多閩北詩人的詩論和作品賴此書得以保留下來。魏慶之的輯錄,是將其"有補于詩道者",根據他自己對詩歌理論的見解,以詩格和作法分類,排比成卷,滲透了他對詩的形成、體裁、韻律及歷史詩作的看法,從中獲得關于詩歌發展的輪廓及有關詩歌體裁的知識。可以說,《詩人玉屑》是宋后文人學習詩歌創作的重要教材,是今人研究古代詩歌的重要參考資料。 《論學繩尺》,是南宋末年建陽人魏天應編、林子長注的專門探討論體文的形制、寫法、風格,以方便士子備考的參考用書。該書最早刻本應為宋代建陽刻本,但時至今日,宋、元刻本均已亡佚。現存最早刻本為明成化乙丑(1469)二月丁未豐城游明序十集本,《四庫全書》據此本錄入。在這部書中,魏天應總結宋代論體文的結構,有認題、破題、原題、講題、使證、結尾等部分,又有論頭、論項、論心、論腹、論腰、論尾的說法,還有小講、冒子等術語。可見,科舉制度下的論體文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格式。四庫館臣認為"南渡以后,講求漸密,程序漸嚴,試官執定格以待人,人亦循其定格以求合。于是雙關、三扇之說興,而場屋之作遂別有軌度"。四庫館臣又說"且其破題、接題、小講、大講、入題、原題諸式,實后來八比之濫觴,亦足以見制舉之文源流所自出焉",認為八股文的源頭可追溯到宋代科場中的論體文。人們說的八股文是指明清間科考文體,它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論學繩尺》匯集了宋代場屋應試之論,并總結了這些文章的做法,確定了破題、接題、大講、小講、入題、原題等格式,從中可以看到八股文的影子,這對于八股文格式的最終形成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劉理保)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