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有:堅守工匠精神 傳承建盞文化
2016-11-09 10:59:44??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秋陽下,清澈的南浦溪靜靜流淌,千年古鎮水吉依水而立。國道旁的許家有建盞陶瓷有限公司高大的廠房里,工人專心致志地給晾干的建盞素坯上釉,廠房的一頭,一排用電力推動的古老水碓上下不停地擊打著石臼里的瓷土。一位濃黑眉毛的儒雅老者,趁碓頭抬起的瞬間,靈巧地用鐵鍬翻動著石臼內的瓷土。他就是公司董事長許家有。 堅守:銜接歷史的斷層 古鎮水吉鐘靈毓秀,是建盞的發源地。宋時曾經"百窯相連,窯工數千,窯火晝夜不熄"。所產建盞,以獨特的黑瓷魅力,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備受貴族、士大夫的青睞。現年61歲的許家有就出生成長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許家是陶瓷燒制世家。許家有的曾祖父許衍曾于南山建造龍窯燒制陶瓷,至其祖父許立文時,許家已經擁有數條相當規模的龍窯。1956年,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許家的陶瓷作坊改稱為"建陽瓷器廠"。1970年,剛滿12歲的許家有進入瓷廠跟隨父親學習燒制白瓷。洗泥、煉泥、拉坯、釉水配置、燒窯……小小年紀的許家有一點就通,不到兩年,許家有已能獨擋一面。瓷器是土與火的藝術,樸素的泥土經過窯火的燒烤完成鳳凰涅槃般的華麗轉身,光潔如玉、晶瑩剔透,令年輕的許家有深深著迷,18歲的他確定了自己的職業--燒窯。1979年,國家重新挖掘建盞燒制技藝,中國工藝美術學院和福建省輕工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建陽瓷器廠鉆研建盞燒制工藝,當時的燒窯任務,便全是由許家有帶班完成。經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失傳800年的建盞制作技藝得以恢復,不久專家組撤走。 八十年代末建陽瓷廠改制解散,許家有為了養家糊口買了大貨車跑貨運,很快走上致富的道路。但是,熊熊的窯火常在夢中燃燒,流淌在血脈中的傳承和堅守,攪得他寢食難安,他心中始終懷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還原兔毫盞最初的模樣。當年的專家組成員北京陶瓷專家鄒應林常打電話給他,諄諄告誡"不能讓建盞制作工藝再次斷代"。在開車的幾年中,他從未停止過對兔毫盞燒制方法的鉆研,在專家鄒應林、郭富亭的指導下,他不停地嘗試調整燒制方法。然而,做出樣品后,他找同行的朋友幫忙燒制,卻經常被拒之門外。2000年,許家有結束貨運生意,和朋友合伙在水吉池中蘆花坪新辟一條龍窯,研究建盞的燒制。經過8年多的反復試驗,終于成功燒制出兔毫斑建盞。 2013年,許家有在水吉后井創辦建陽市水吉鎮許家有建盞陶瓷有限公司,他研發的兔毫盞產品不僅達到形似、質似,而且其工藝水平在繼承宋窯的基礎上有了巨大的飛躍。2013年11月,許家有獲評南平市陶瓷工藝工藝美術師;同年12月獲建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榮譽;2014年許家有的《大撇口兔毫盞》榮獲上海國際禮品工藝品創意設計展覽工藝美術金獎。《福建日報》、《時尚旅游》、《赤子》等多家媒體爭相對許家有進行采訪和報道,東南衛視《海峽名錄》、中央電視臺《瓷路》等節目也曾邀請許家有參與錄制。為了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使之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建盞制作技藝的衣缽,2014年底,政府部門特批以許家有建盞陶瓷有限公司為依托成立"許家有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示范工作室"。至此,這一門與時代斷層已久的技藝,終于又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 傳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龍窯今年10月份開工建設,年底將建成。"提起建設中的龍窯,許家有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現代的陶瓷燒制多半已采用電窯或氣窯,費用低,容易控溫,成品率高。建一座像樣的龍窯沒有百八十萬是做不到的。可是,在許家有看來,還原是對歷史的尊重,只有分毫不差的復刻才能體現歷史的厚重和時代背景賦予器物的附加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承。"現在會建龍窯、燒龍窯的人已屈指可數。"許家有執意建龍窯的重要原因之一--"教會幾個會燒龍窯的年輕人。" 使用傳統龍窯燒制陶瓷,沒有幾十年經驗是無法勝任的。許家有祖上數輩以陶瓷為業,燒窯對于他來說,除了是家傳的技藝之外,也許已經成為了一種天賦。瓷業俗話"七死八活九翻身"說的就是天氣對柴窯燒制陶瓷的影響。七月天氣悶熱,氣壓低,窯內進風量減少,木柴燃燒不充分,窯內溫度便達不到陶瓷燒制的要求,因此成品率大大降低;八月氣候條件改善;九月秋高氣爽,不冷不熱,正是陶瓷燒制的好時節。龍窯操作程序復雜,泥坯入窯、不同的擺放位置有不同的注意事項;什么時候投柴,投多少,燒窯人心中要有一本賬;粉紅、淡黃、淡白、銀白、赤眼,不同的火光代表不同的溫度。"這些都要手把手地教給年輕人,傳承下去。"許家有這樣告訴我們。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傳統的手藝人,教徒弟時總要留幾招看家本領,更忌諱多收徒弟。許家有卻認為一個行業要健康發展,必須形成一定規模的群體,建立健康的行業標桿,建盞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傳承。所以,找上門來真正想學做建盞的拜師者,許家有幾乎從不拒絕,免費教授。短短幾年時間,許家有教過的徒弟已有30多人。不少弟子一出師就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剛參加浙江非遺博覽會歸來的"守藝建盞"工作室總監80后林杰,就是許家有的得意弟子之一。林杰的建盞作品器型精巧、口沿潤、玻化程度高,一投放市場便廣受好評,最近正為完成高端銷售平臺"東家"的訂單爭分奪秒。林杰告訴我們,生活中師父是個隨和的人,對每個弟子關心備注、傾囊相授,可一旦開始工作,他對每個細節的要求都格外嚴格,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的師父就是這么教的,必須這么做。"在弟子們的眼里,師父就像高倍放大鏡下的建盞,外表樸素,內心熠熠生輝。(張敏英 丁曉雄 文/攝)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