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的“花兒”為何越來越少?
2016-09-05 09:55:34??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新華社銀川9月1日專電(記者 艾福梅)正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上,西部十二省區的民歌(花兒)歌手同臺競技。然而,擔任評委的專家們在聽了一些歌手的演唱后,卻深感這些民歌及“花兒”失去了其“原生態”屬性,保護及傳承者們要有“危機感”。 “聽了一些演唱后,我最大的感覺是一些年輕歌手雖然生活在當地,但缺乏獨特的民族風格,可以想見他們并未真正深入田野,沒有傳承好民歌中蘊涵的淳樸的東西。如果連這點都失去,那么民間民歌歌手將優勢不存?!敝袊魳穼W院聲樂歌劇系教授楊曙光說。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杜亞雄說,民歌是遺產,必須要保護傳承好。“花兒”流傳范圍很廣,近十個民族的群眾均會這門藝術,這在全世界都很少見。16年來,“花兒”歌會的舉行對這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但‘花兒’是什么?青海、甘肅、寧夏、新疆都有‘花兒’,他們之間有共同點,更有其獨特的地方特色。比如我曾經在新疆昌吉聽到的‘花兒’很有辨識度,可現在的‘花兒’呢?聽不出區別,這說明歌手們對各地原生態‘花兒’學習不夠?!倍艁喰壅f。 “花兒”是流傳于中國西北地區的一種獨具風采的高腔山歌,曲調高亢悠揚,歌詞淳樸清新,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民族風格。2009年,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聯合申報,“花兒”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寧夏,上世紀80年代民間“花兒”歌手大批涌現,以“花兒”為主打內容的鄉村文藝宣傳隊活躍在全區各縣群眾文化生活的舞臺上,群眾基礎相當廣泛。 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后,“花兒”的傳承和發展遇到了不少問題。會唱“花兒”的人已經屈指可數,而且年齡偏大,很多青年人甚至不知道“花兒”為何物。 為保護傳承“花兒”這種民間藝術,近年來寧夏教育、文化部門積極開展“花兒進校園”活動,在中小學專門開設課程教唱“花兒”。同時,寧夏每年舉辦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花兒”歌手們齊聚一堂切磋技藝。 然而,原汁原味的“花兒”還是越來越少。 今年78歲的呂秀峰出生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他是六盤山地區的民間“花兒”“歌王”,2010年他成為“花兒”的自治區級傳承人。 “以前的‘花兒’就是老百姓感情到了吼兩聲,但現在‘花兒’有了伴奏,有了技巧,可總感覺少了那么點味。”呂秀峰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與青海、甘肅等地不同,長期以來寧夏缺少民眾自發組織的“花兒”歌會,這對保護和傳承這門原生態藝術極為不利。為此,呂秀峰幾年前開始借助當地廟會,組織老百姓唱“花兒”。 “已經固定舉辦三年了,參與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唱‘花兒’幾十年,希望能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花兒’,學唱‘花兒’,將這項藝術傳承下去。”呂秀峰說。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