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省委在太陽山
2016-08-03 10:54:58??來源: 責任編輯:建陽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背信棄義,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件”。閩北革命形勢隨之日趨緊張,國民黨頑固派加緊了對閩北各地的反革命軍事圍剿。以國民黨建陽專員陳世鴻為總指揮的“閩浙贛邊區剿匪指揮部”出動二個團的兵力,對閩北發動了第一次軍事圍攻。 10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在省委書記曾鏡冰的帶領下移駐建陽麻沙交溪村,在附近的牛欄前,省委召開擴大會議,總結反對國民黨頑固派“清剿”中的經驗,決定將閩北、建松政、閩東基本地區武裝隊伍編為省委游擊第一縱隊的三個支隊,不久,省委機關又移至邵武漳樹源。次年二月,國民黨頑固派又發動了第二次軍事圍攻,以80師師長李良榮為總指揮的國民黨軍隊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瘋狂的圍剿。中共福建省委自衛武裝在黃坑一帶發動群眾奮起反擊。5月,省委書記曾鏡冰帶領省委機關及警衛班撤離到建陽太陽山下的書坊南門丁厝村,與汪林興、葉良運部隊會合。太陽山地處群山峻嶺之中,是三年游擊戰爭時期我黨建立起來的邵順建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地帶。 中共福建省委遷駐太陽山后,正值國民黨反動派對閩北地區的第二次軍事圍攻被迫收場之時,而日軍沿浙贛鐵路線的入侵也已撤退之際,國民黨設在東南地區的最高指揮機構——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的上上下下還處于驚魂甫定之中,無力組織新的軍事進攻,使書坊周圍環境與形勢都出現一個相對穩定時期。省委抓緊這一有利時機,進行內部整頓與部隊的集訓。為此,指派省委委員蘇華到建陽建立城區至麻沙的交通聯絡站,將順陽縣委書記翁赫貴調到省委機關,配合搞好書坊丁厝一線及邵武邊區的群眾發動,搞好后勤供給,并要求他負責在太陽山上搭建200人的竹蓬,會場與操場。在王忠華、程勝福、翁赫貴的帶領下,他們白天在山上搭蓋竹蓬,晚上就在丁厝的村莊發動群眾。為保證省委在太陽山正常開展工作,當地群眾紛紛出動為省委機關和部隊買米,買菜,買肉買日用品。有些危險物質,如槍油,電池等,當地百姓就主動協助到外地購買。為了防止省委機關遷來的消息外泄,廣大群眾還日夜主動站崗、放哨。 為了方便城市來的同志,省委還在沿途設立了聯絡點。第一站是建陽麻沙鎮里井窠保長楊咕子家。前來學習的同志抵達楊咕子家后,再由省委警衛班的人員護送到黃嶺接頭戶賴麻子家,然后再由專人直接送到太陽山。此外,還在麻沙開了一家旅館,由翁赫貴負責,陳幫興做招待員,作為來往同志的落腳處。1942年底,前來參加太陽山武夷干校第五期訓練班的城市知識分子和工農干部陸續到齊。當年八,九月間,太陽山的竹蓬均已搭好后,省委機關和自衛武裝也相繼遷上太陽山。之后,省委將閩北、閩東、閩中游擊隊的干部、城市秘密工作的知識分子干部和基本地區的工農干部,陸續調到太陽山,根據中央《關于加強黨性的決定》和延安整風精神,開展以加強黨性鍛煉為主的整風整訓運動。 為了做好整風整訓運動,中共福建省委于1942年7月就發出《關于加強黨性的決定》指出:黨的鞏固,黨的行動是統一的有機整體,是成功與失敗的決定因素。整風整訓,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在省委機關干部和各地區領導骨干中開展黨性黨紀教育,著重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引導大家對照中央和省委的關于黨性鍛煉的決定,擺表現,找危害,挖根源,在提高思想認識的基礎上,達到增強組織觀念,加強黨的團結,提高執行黨中央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自覺性。 1943年2月,根據前段加強黨性鍛煉的教育后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省委作出《第二次關于加強黨性的決定》。決定除繼續強調加強黨性鍛煉的重要性、必要性外,著重指出一切違反黨性的根源,“都是思想上錯誤的結果”,“目前最錯誤的思想是不能把握整體的狹隘主義、個人主義、主觀主義”,“只看到部分環境,看不到整個革命的光明前途,只看到一時的困難,看不到整個過程的順利;只看到個人,看不到組織;只看到部分經驗,看不到整個世界運動發展的規律;只看到自己的工作,看不到周圍的具體環境。”為此,省委決定必須“廣泛宣傳辯證唯物主義,實行思想的改造,從思想上打擊黨性大敵,實行思想革命”。提出對黨性堅強的同志應予以表彰;對違反黨性錯誤嚴重的,必須展開斗爭教育促其改正。 為適應新的斗爭形勢需要,培訓一批善于在艱苦環境中的獨立活動的干部,省委在發出第二次加強黨性鍛煉決定的同時,于2月份決定在前四期的基礎上在太陽山續辦第五期武夷干校,進行第二階段的整風整訓運動。為此,省委除將各地區前來參加第一階段整風學習的干部留下參加干校的學習外,還抽調了基本地區的數十名工農干部和20多名在城市堅持秘密工作的知識分子干部來太陽山參加整風整訓。 第五期武夷干校由曾鏡冰親自擔任校長,王助為副校長。教育長為王一平,并成立臨時黨支部,左豐美任支部書記。學員編成兩個隊,基本地區來的工農干部編為一個隊,城市來的知識分子干部編了一個隊。根據地下斗爭的需要,城市來的干部一律隱其姓名,編號代名,凡編了代號參加學習的同志都帶上了藍布制作的面罩,互不打聽,以利保密。 第五期武夷干校學習的內容,一是形勢,二是哲學,三是整風文件。先是學習當前形勢,由曾鏡冰作報告,對國際、國內及福建省內的軍事形勢,都進行了闡述。接著進行政治理論學習,重點學辯證唯物論,分《對立統一規律》、《量變到質變》、《否定之否定》、《發生、發展到滅亡》4個課程,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法則的教育。曾鏡冰、王一平輪流主講。在明確形勢,掌握理論的基礎上,進行整風學習,學習的文件主要有:《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性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項(英)、彭(國平)錯誤的決定》,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上和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的報告:《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反對自由主義》以及省委先后兩次發出的關于加強黨性的決定,在學習文件、提高認識的基礎上,由學員個人從世界觀、人生觀和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等方面,進行對照檢查,鞏固學習成果,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 為了幫助學員學習,省委在太陽山還創辦了《鍛煉》和《學習》兩個政治軍事理論刊物,《鍛煉》每二、三天出版兩版,內容有社論、新華社電訊、論文等。兩個刊物除了刊登輔導學習的理論文章和個人學習心得以外,還時常登一些個人有感而發的詩詞、歌曲、漫畫等,內容豐富多彩,對學習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第五期武夷干校貫徹延安整風精神,一方面認真學習文件,提高思想理論水平,增強黨性鍛煉,另一方面又經常開展文體活動,使干校始終充滿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氣氛。學員們對干校的生活作了風趣的比喻,稱其學習環境是“竹器時代”(所有生活設施都是竹制品,吃的菜也多是竹筍和筍干,連睡覺的地下也會長出竹筍來),把鍋巴稱為“餅干”,把米湯稱為“牛奶”,在艱苦環境中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干校的文體生活更是豐富多彩,每天操練之余,總是三五成群或是整隊高唱革命歌曲。學員們經常唱的有:《黎明》、《黃河大合唱》、《延安頌》、《武夷頌》、《抗大歌》、《新四軍軍歌》等。還經常舉行文娛晚會,既有歌詠、舞蹈等文藝節目,又有根據時事形勢與學習內容等自編自演的活報劇,如“瞎子摸象”、“碼頭工人”、“辯證法”等,既調節豐富了學員的精神生活,又進行了生動的形象化的教育。 為適應更為嚴峻的斗爭需要,干校還對學員進行了革命氣節教育和軍事訓練。 在第五期武夷干校開辦期間,省委書記曾鏡冰還親自譜寫了《武夷頌》,《生活在武夷》等充滿戰斗激情的歌曲。尤其是《武夷頌》這首歌曲,激動人心。同志們把它當作校歌,每天清晨,在太陽山上,歌聲燎亮,鼓舞著大家同仇敵愾的決心。《武夷頌》的歌詞是這樣寫的: 武夷山上,十年抗爭,燦爛輝煌。 武夷山上,生長著一群抗日的健兒。 他們馳騁在揚子江畔。 武夷山上,今天是青年學習的場合, 明天是他們作戰的戰場。 聽啊,歌聲燎亮, 看啊,血花飛濺, 偉大的武夷山,萬古長青。 1943年4月,國民黨頑固派對閩北發動了的第三次軍事圍攻,對省委機關駐地建陽太陽山,組成里外兩層包圍圈。第五期武夷干校原計劃學習3個月,被迫提前一個月結束,學員分批下山,返回各自的地區進行反頑斗爭的各項準備。 太陽山的整風整訓和第五期武夷干校的開辦,共培養了200多名干部,是福建黨組織的一次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通過整風整訓,增強了福建廣大黨員的黨性觀念,進一步提高了福建各級黨組織的戰斗力,為戰勝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三次軍事圍攻,爭取抗日反頑斗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礎,它所產生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區委黨史研究室 供稿)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