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記閩北紅軍模范營——建陽獨立營
2016-08-03 10:50:51??來源: 責任編輯:建陽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1929年1月,中共建陽特別支部在將口石維下建立之后,為配合崇安上梅的第二次暴動,建陽特支就秘密購置槍支彈藥,為武裝群眾做好準備。2月,在特支的組織發動下,石維下等村莊出動了200余名民眾隊隊員參加上梅第二次暴動。暴動勝利后不久,又配合崇安民眾隊攻打五夫。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需要,在發展民眾組的同時,特別著力發展秘密武裝民眾隊。在1929年至1930年春夏之間的這段時間內,建陽特支的工作地區日益擴大,秘密武裝民眾隊的規模也隨之擴大,為蘇區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0年10月,中共建陽縣委、縣蘇維埃政府成立時,就從各地武裝民眾隊中挑選出精悍人員,組建成擁有百余人槍的縣獨立營 。縣蘇區下轄六個區,各區也組建了20至30人的武裝游擊連。 縣獨立營是縣委、縣蘇維埃政權直接領導的主力武裝,也是地方紅軍。為了隨時準備被調編入主力紅軍的序列,獨立營的一切組織形式均與正規紅軍相同,營配有營長,均由閩北特委(后為分區委)調派。縣獨立營的第一任營長為羅榮貴(水吉人,后叛變),隨后特委又派張波來建陽任獨立營長。營政治教導員由縣委書記兼任。建陽縣委的前三任書記陳順昌、汪林興、邱有貴均兼任縣獨立營的政委。1930年底,時任縣委書記兼獨立營教導員的陳順昌接到上級通知后,立即率獨立營開赴贛東北江西省樂平,大部分人員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之后陳順昌又率獨立營留下人員返回。 組建初期,裝備低劣的建陽縣獨立營,面對以新式武器裝備的強敵,經常處在敵人四面“圍殲”、“追擊”的險境中,雖然經常戰斗失利,為此付出了重大的代價,但獨立營始終沒有被消滅,而且越戰越強,規模也隨之壯大,到1934年獨立營已發展到300多人。在它上升為主力部隊之前,一直戰斗在建陽廣闊的土地上,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這支隊伍依靠的就是人民群眾的支持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根據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特點,首先是堅持以游擊戰為主,在有利和把握的條件下,也打小規模的運動戰和攻堅戰,采取的戰術是:出敵不意,攻敵不備,聲東擊西,避實擊虛,集中兵力,爭取主動,圍點打援,截斷給養,扎口子,打埋伏,打蛇頭,抓尾巴等。正如當年游擊隊隊員所說:“吃得了的,就抓緊戰機堅決吃掉它;吃不了的,拔腿就走,決不貪吃,決不戀戰。” 1931年11月間,建陽縣獨立營配合閩北獨立團攻入將口鎮,使將口蘇區政府由靈風遷至將口。將口蘇區原轄五個鄉蘇,攻入將口后,成立了有9個鄉的蘇維埃政府。1932年12月間,在偵察到本縣西部最大集鎮麻沙鎮的守敵僅有幾十名民團時,建陽縣獨立營會同及各區游擊隊抓住戰機出動,全營只經過幾分鐘的戰斗,就一舉攻入麻沙鎮,鎮內群眾四處張貼標語,熱烈歡迎紅軍。此役對社會各階層震動極大,國民黨反動派對此暴跳如雷。次日,立即糾集近千名正規部隊與反動民團猛撲過來,待他們氣喘吁吁地趕到麻沙時,建陽縣獨立營卻攜帶著麻沙人民的深厚情意和新參軍的戰士及大量戰利品離開麻沙,走得無影無蹤了。1933年3月,建陽縣獨立營從七寶出發,包圍長坪,入侵長坪的麻沙民團、大刀會聞訊后,慌忙逃離。 1933年4月,中央成立閩贛省,將閩北蘇區劃入中央蘇區閩贛省管轄,建陽蘇區因隸屬閩北蘇區而被劃入中央蘇區范圍。建陽獨立營也因此納入中革軍委對敵作戰軍隊部署體系。1933年9月,當時在建寧指揮和部署第五次軍事反圍剿斗爭的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周恩來在親自抄寫閩北地區武裝人員、武器統計表時,就點出“建陽獨立營110人”。同年10月6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紅軍總政委周恩來在致項英關于作戰部署的電文中就要求:“建陽獨立營仍令在拿口南差衛閩地域,與大干橋地帶之閩中獨立團夾邵河活動。”11月27日,周恩來致秦邦憲、項英、李德《關于閩贛敵情的分析和我軍部署》電文里就指出:“留建陽縣獨立營在建邵間”牽制敵人。1934年1月,建陽縣獨立營在新任營長劉妹種的帶領下,與紅軍五十八團聯合攻打將口,殲滅國民黨軍張鑾基旅一個營的營部。2月,建陽縣獨立營又再次與紅軍五十八團聯合攻打崇雒鄉,殲滅國民黨軍張鑾基旅一個整連,繳獲槍支100余支,手槍兩把,機槍一挺。4月,朱德致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劉疇西、政委聶洪鈞《打擊敵八五師,十二師之部署》的電文中要求:“建陽獨立(營或旅)以邵建間向南挺進到建陽,建甌之間,破壞與擾亂劉敵的交通聯絡。”根據朱德的指示,5月間建陽縣獨立營奉命兵分兩路攻入杜潭,擊潰駐守的國民黨第八十五師第四連。 建陽縣獨立營配合中央紅軍,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任務,使敵人腦羞成怒,4月間各地反動民團,大刀會在國民黨正規部隊的配合下,出動千余人,向建陽縣委所在地洋林坑發起瘋狂進攻,建陽縣獨立營為保衛縣委機關,奮力反擊,殲敵20余人后,掩護縣委,縣蘇機關人員安全撤離麻沙竹雞垅(今溪頭)洋林坑。次月,建陽縣獨立營兵分三路攻入杜潭,擊潰駐守的國民黨軍第八十師第四連,斃敵80余人,繳獲長槍80余支及彈藥數千發。8月,已叛變投敵的原縣獨立營營長羅榮貴,帶領省防軍300余人向建陽縣委、縣蘇駐地麻沙火燒橋(今永興)進犯。建陽縣獨立營決心鏟除這個可恥的叛徒,在其必經之地設下埋伏,埋下挨絲炮和竹釘,當敵人進入埋伏圈時,挨絲炮齊響,炸的敵人喊爹叫娘,叛徒羅榮貴也當場炸掉一條腿。隨著爆炸聲,建陽縣獨立營的干部戰士奮勇沖入敵陣,打得敵人落花流水。8月,建陽縣獨立營隨縣委遷入麻沙華溪梁仰之后,連續出擊麻沙、莒口、后山、將口等地民團及大刀會,連戰連捷。8月21日,閩北軍分區刊物《紅色射手》刊登題為《紅軍又獲勝利》中有“我閩北紅軍之一部配合模范營在建陽節接勝利”的報道,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閩北軍分區稱贊建陽獨立營為“模范營”。 中央主力紅軍開始長征后,國民黨反動派對閩北蘇區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圍攻。閩北進入三年游擊戰爭時期,為適應游擊戰爭的需要,1935年2月中共閩北分區成立了西南戰區,建陽獨立營大部份人員被調往戰區組建西南戰區獨立營。建陽獨立營留下10余人,由新任縣委書記邱有貴率領,在轉戰期間,崇安桐木、程墩一帶的群眾,給建陽獨立營很大的支持。他們千方百計給部隊送去糧食,有時還把糧食埋在山上,通知部隊去挖出來。隨著斗爭形勢的緊張,國民黨反動派一面實行移民并村,一面加緊對山上的封鎖,妄圖使建陽獨立營斷糧。在“圍剿”、“搜剿”、“追剿”中,建陽獨立營始終不為困難所嚇倒。他們總是看準時機,打幾個土豪劣紳,搞來一些糧食和生活用品,度過難關。有一回,莒口有個姓羅的保長,他的叔叔是鄉聯保主任,有20多條槍。游擊隊就做通其叔的工作,向其購買了1500多發子彈,使建陽獨立營的武裝得到充實。邱有貴是一位機智勇敢的指揮員,建陽獨立營雖然人數少,但由于他運用靈活的戰術,經常打得敵人昏頭轉向。一次,在崇安程口村發現有一股收稅兵前來收稅,在邱有貴的安排下,游擊隊事先選好地形埋伏好,待這隊收稅兵進入埋伏圈時,邱有貴一聲令下,游擊隊十多條槍齊放,一下子就打死了好幾名收稅兵,繳獲了十多條槍。在艱難困苦的游擊戰爭中,建陽獨立營始終與老百姓同生死,共患難。洋墩有一位大爺因為為部隊購買物質,被敵人抓去毒打。邱有貴就馬上前去安慰他,還送去幾十元給他療傷。在斗爭中,敵人每到村莊,就會翻開群眾的米缸,搶去糧食。于是獨立營的戰士就事先在米缸里安上炸藥,炸的敵人死的死,傷的傷。1935年8月,建陽縣獨立營根據中共閩北分區委的新方針,充分發揮人少靈活的特點,沖出包圍圈,迅速在崇陽兩縣交界的華溪、交溪、焦嵐、翁山、橫墩、洋墩等地一帶扎下根基。9月,建陽縣獨立營在麻沙河及莒口公路上截擊國民黨運輸軍用物資的木船和汽車,繳獲大批彈藥、軍棉大衣、軍毯等物資,并攻入莒口街抓了十余名土豪劣紳,勝利返回麻沙華溪梁仰駐地。 1936年12月,由于建陽獨立營在斗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隊伍愈來愈加發展壯大,已有能力完全控制建陽崇安邊境地區的斗爭形勢,經閩贛省委決定,撤消西南戰區的建制,著力鞏固發展建陽獨立營。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之后,為抵御日軍的不斷進犯,國共雙方達成合作抗日協議,10月,中共閩贛省委也和國民黨地方當局簽定停戰抗日協議,不久中共建陽縣委在麻沙梁仰駐地與國民黨麻沙駐軍也達成停戰抗日協議,之后,邱有貴接到中共閩贛省委下山集中的通知,立即率領建陽縣獨立營100余人到達崇安長澗源集中,隨后開赴江西石塘鎮參加新四軍的整編。1938年2月,在組建新四軍的過程中,建陽獨立營除留下一個班之外,其余人員全部編入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第三營,原邵建順獨立營所擴建的第六縱隊被編入第三支隊第五團第二營。在石塘整編時,鑒于建陽獨立營的功勛卓著,省委還將特制的銀質《閩浙贛邊區堅持斗爭紀念章》授予建陽獨立營的10多名戰士。 建陽縣獨立營在它組建的那一天起,在縣委的直接領導下,在閩北紅軍和各兄弟部隊以及本縣群眾武裝與廣大群眾的支持配合下,為保衛蘇區和擴大根據地而戰斗不息。一個戰士倒下了,便有更多的戰士義無返顧地挺身而出,前赴后繼。建陽縣獨立營存在的時間共約七年零三個月,一共參加各種戰斗近百起,共擊斃和俘敵近千名,繳獲各種槍支700余支(挺)以及其他戰利品無數。建陽縣獨立營對國民黨反動軍隊及地方各種反動勢力的有力打擊,不僅保衛和鞏固了建陽蘇區,而且有力地支援了中央紅軍的反“圍剿”斗爭及長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區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