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周福:曜變絕技的探秘者
2016-07-18 11:31:06??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楊斯羽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吳周福在拉坯 ????三伏盛夏,在建陽塔山工業園區福佬建盞陶瓷廠里,一排窯爐正在燒制建盞,年過40的吳周福在給建盞窯爐添加油柴,窯爐室里的高溫炙烤難耐,汗珠掛在臉頰,其辛苦不言而喻。他笑著說,油柴添多少、什么時間添加很有講究,把握不好都會影響建盞成色。 緣起收藏樂于制盞 聞名海內的建盞產自建窯,“建窯”是我國著名的古窯之一,其遺址位于水吉鎮后井、池中村,它的制品在宋代已享有盛名,因宋時崇尚斗茶之風盛行,故除了必需提供優質的茶葉之外,還需要有最適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盞就是當時斗茶最佳的茶具。 1975年,吳周福出生在后井村,自幼受到建盞文化熏陶。1993年初中畢業的他回鄉務農,吳周福發現,有很多外地人來到自己家鄉舊窯址收購舊黑盞。有一次,看到有人在舊窯址上深深鞠躬,神色莊重虔誠,對古老的建盞殘片都愛不釋手。年青聰明的吳周福心想,這黑舊盞一定是好東西,要不怎么會有那么多人來到這窮鄉僻壤。也許是家鄉情緣,于是平日里就多留份心,關注以前不太注意的黑舊盞,慢慢地喜歡上黑盞,做起建盞收藏研究,并且興趣與日俱增,從了解到熱愛、癡迷。 2005年,賺了第一桶金的吳周福不滿足只收藏,他更想自己也能制作出建盞。多年從事建盞收藏研究的經歷,練就了他對建盞胎體、釉色、斑紋、器形有著獨到的理解。他租來場地,買來設備、原料,并到處參觀拜師學藝,試驗燒制建盞,失敗了,再試驗,再失敗,再接著干,如此反復,愈挫愈堅。吳周福坦言,燒制建盞要不怕失敗,每個做建盞成功人都是反復試驗摸索出來,唯有執著探索,才能獲得成功。2014年11月,他成功燒制出頂級的藍油滴和銀油滴,2015年11月,他的作品《藍油滴茶盞》榮獲中國(北京)國際創新產品交易會工藝美術華表獎金獎。 執著研試探秘曜變 曜變是建盞中可遇不可求的寶物,目前存世的三件曜變建盞,是南宋的傳世孤品,均收藏于日本,被譽為“碗中宇宙”,幾百年來,曜變盞一直被日本人奉為茶道的圣物,并被小心翼翼的保存下來。 吳周福說,曜變是建盞里最頂級的寶物,每個制盞人夢寐以求,幾年前的一次偶然機會,他發現自己燒制的大斑點油滴還有藍光圈,與曜變盞相似,于是就往這個方向嘗試著燒制仿曜變建盞。 “曜變”是指燒制成功的黑瓷器物能在光照之下,于器表薄膜上煥發出黃、藍、綠、紫等色彩融揉起的彩光。但要使得成品瓷器的表面上出現宛若天際彩虹一般的繽紛效果,必須在燒制過程中形成一種非常薄的鐵結晶膜。可惜南宋滅亡后,這種制瓷工藝就失傳了。 吳周福告訴筆者,在研制曜變過程中,每次機會都很偶然,有時獲得一點成功后,過了一段時間,燒制出的作品又達不到原有的水準,這時他就會反復想,到底是哪里出問題呢?窯爐氣溫、泥土、釉料配比、燒制方法等等。曜變真是可遇而不可求,講究的是緣分和運氣,但是要多做、多試、多燒,不怕失敗,不要氣餒,只要窯爐火不滅,就一定有成功的希望。 吳周福仿制的曜變建盞已有宋代曜變的韻味,在陽光的照射下,隱約能看到類似曜變建盞的藍色天空星光閃爍,在建盞行業獨樹一幟,深受業界人士和建盞收藏愛好者的認可喜愛。 吳周福常說,當下所有的制盞人都是為探索宋代建盞古老藝術,做盞人要匠人匠心,耐得住寂寞,勤煉內功,不攀比,不浮躁,在堅持中學習進步。 辛勤汗水贏得了成功。去年9月,吳周福的作品《束口曜變油滴盞》榮獲第九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優秀作品金獎。為了標識自己的建盞作品,吳周福在自己的作品底部打上“福”或“福佬”字款,目前在天津、廣州、北京設有專賣店。 ???? (張貴興 丁曉雄)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