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古建陽(167)牌坊林立 熏熏古風
2016-07-12 10:51:33??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牌坊是封建時代用于表彰忠孝節義、富貴壽考、雁塔題名等紀念性的建筑物。明代建陽大興建坊之風,僅縣志記載就有上百座牌坊。牌坊林立,是明代大潭城的特色。明代本邑新建的牌坊主要有: 狀元坊,為明代洪武年間狀元丁顯立,原在北街,毀后重建于縣治之南。丞相坊,在縣治西,為宋丞相陳升之立,宣德五年知縣張光啟重建。除此尚有賢俊同升坊:在縣治前,嘉靖年間知縣馮繼科為李有年、李有則、王泰三位舉人立。三風騰霄坊:在縣城北.嘉靖年間分巡僉事袁洪愈為李朝佐、施在行、陳嘉謨三位舉人立。世賢坊:叉叫禮義坊,宣德七年為舉人游敏立。龍躍云津坊:舊名高崗鷗風,為成化舉人趙文建。 明代,僅城坊西街一條街先后建的牌坊就有步蟾坊、登俊坊、登第坊、濟美坊、亞元坊、德星坊、世科坊、檀隱坊、輔德坊、進士坊、亞魁坊、登庸坊、嗣賢坊,但這些牌坊并非同時存在,其中不少是圮后重建的。水南先后建的牌坊有崇儒坊、新興坊、攀桂坊等。 崇化里書坊當時是繁榮的書市,在市街一帶立有八大牌坊,分別稱崇孝、崇悌、崇忠、崇信、崇禮、崇義、崇廉、崇恥。一個小邑,所建牌坊竟如此之多.展現出華夏文化的熏熏古風。 在眾多的牌坊中,當年高高聳立在城西門通往考亭書院的兩石坊最值得一提,一座匾曰“南州闕里”,明未易名“南閩閼里”另一座匾曰“道學淵源”,這是建陽為閩學發祥地的象征。 (劉建)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