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忠貴:延續建盞傳奇在路上
2016-07-05 08:58:34??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楊斯羽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據說,熊忠貴的柴燒建盞像上了年頭的老酒,看久了,會醉人,會上癮。日本陶藝大師林功助每年必帶上翻譯,多次往返水吉日本,只為到熊忠貴建盞工作室吉玉坊,靜靜欣賞柴燒建盞;北京成功商人艾建設,只因為看了吉玉坊的柴燒建盞一眼,便脫去西裝革履,隱居鄉野,成了吉玉坊的合伙人。美國、臺灣、香港、北京……許多見過熊忠貴柴燒建盞的人往往對此念念不忘。熊忠貴的建盞到底有怎樣的魅力,讓人們癡迷不已?初夏的一天,我和同事決定親往吉玉坊一探傳奇。 不盡之巧,以還造化 吉玉坊位于水吉鎮仁山村七里排,背靠青山,綠樹成蔭,翠竹掩映。大門前,土地平曠,翡翠般的葡萄掛滿棚架,空氣里飄蕩著淡淡的清香;不遠處,清亮的南浦溪靜靜流淌。車剛一停下,一個清瘦的老人迎了上來,語氣舒緩,神態從容淡定,言談舉止隱隱有大家風范,他就"建窯建盞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傳統柴燒建盞大師熊忠貴。 走進寬敞的產品展示廳,博古架上的展品立刻吸引我們。烏金釉、醬褐釉、兔毫、鷓鴣斑、紫玉等盞,形似鐵石釉面如脂玉,呈現出的絢麗色彩萬千變化,讓人嘆為觀止。輕捧建盞,腦中掠過宋人對建盞的溢美之詞:"明窗傾紫盞,色味兩奇絕";"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紫泥細品泛春華"……與架上的宋代古盞細細比對,不論是質地還是造型、神態,若不是因新盞底部有"宋工"的款識,幾無區別。熊師傅告訴我們,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和歷史可延續性,他的建盞用的是水吉當地含有豐富氧化鐵的次生紅黏土,師古盞、用灰釉、古法柴燒,基本上還原了宋朝的建盞燒制工藝。 與其他能工巧匠的刻意為之不同,熊忠貴之獨到之處在于對建盞形態的正確閱讀和恰如氣氛的表現力。擅畫者留白,擅樂者惜聲;留點余地,是生命的智慧。正是因為熊師傅不刻意巧而巧,"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使他的仿古建盞少了刻意精巧的匠氣,多了一份自然,古雅。 龍窯柴燒,一脈相承 "秉持傳統工藝,弘揚建盞傳統文化"是吉玉坊的宗旨。龍窯柴燒是對宋代建盞真正意義上的一脈相承。"吉玉坊老龍窯"地處水吉鎮仁山村楊梅山坪,始建于1970年。龍窯依山坡而建,長30多米,分為窯頭、窯身、窯尾和煙囪,兩側設有15公分見方的投柴口,左側有若干進出窯內的門。古舊的窯棚、早已瓷化龍窯內部,時光的味道觸手可及,側耳傾聽,隱隱有陶匠鼎沸之聲;窯門前用來敬窯神的大香爐默默訴說著人們對師門前輩的懷念和敬畏,對水、土、木等人們賴以生存的資源和"風火神"的敬奉,以求靈感和智慧。 現年61歲的熊忠貴出生陶瓷世家,爺爺、父親均是水吉當地有名的陶瓷藝人。1970年4月,14歲的熊忠貴就成了水吉陶器廠的一名學徒工,師從父親學習陶藝。也許,家族的傳承已演化成天賦,煉泥、拉坯、釉水配置、燒窯,小小年紀的熊忠貴一點就通,十五六歲的他已能獨擋一面。在當了12年的陶藝師傅后,隨著陶器市場衰落,熊忠貴用老龍窯燒了6年的耐火磚。1988年,隨著建盞市場的復興,熊忠貴到宜興買來電窯,僅用16天時間就成功燒出兔毫盞,老龍窯徹底沉寂。雖然用電爐燒制的建盞供不應求,可是,熊忠貴常摩挲著新盞,坐在老龍窯旁沉思,總覺得新盞與老盞比少了點什么。 還原是對歷史的尊重,只有分毫不差地復制才能體現歷史的厚重和時代背景賦予器物的附加值,才能真正有效傳承。2013年,熊忠貴與人合伙,成立吉玉坊建盞工作室,全面恢復全手工制作,用老龍窯柴燒宋代建盞制作工藝,恢復千年前建盞最初的模樣。 熊忠貴介紹,恢復龍窯柴燒最大的攔路虎,就是釉水的配置和窯溫的控制。不同的火焰代表不同的溫度,龍窯不同的位置往往有不同的注意事項,不同的溫度必須配置不同的釉水,因而匣缽的擺放、柴火的添加、溫度的控制就成了一門門深奧的學問,沒有幾十年的實踐經驗是無法勝任的。熊忠貴除了常和老同行切磋,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只能不斷試驗摸索。2013年,熊忠貴燒了7窯,一只成品也沒有。燒一窯,從起火到封火有13道工序,歷時5至6天,成本10多萬元,如果不是真正的熱愛和強大的傳承使命感,一般人難以堅持。 命運之神往往給堅守者以成功的驚喜。2014年4月,當熊忠貴燒到第八窯,耗去200多萬元后,十幾只釉色潤澤內斂、手感如脂玉的兔毫盞出現在眼前。不久,烏金釉、醬褐釉、兔毫、鷓鴣斑、紫玉等盞接踵而至,只只皆造型古樸、胎質細膩圓潤,釉色絢麗多彩,深沉含蓄,華美厚重。 熊忠貴的堅持贏得業內外的贊譽和尊重,他的作品成為建盞愛好者和民間收藏家青睞的藏品。2015年3月,他的作品《黃兔毫深腹大撇口盞》在北京第三十一屆國際禮品及工藝品展覽會中榮獲工藝美術金獎;2015年9月,作品《供御兔毫盞》榮獲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熊忠貴告訴我們,即使是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他使用龍窯柴燒的成品率也只有9%到10%,成本非常高。每一只成功的建盞都是人、泥、火的完美結合,都值得珍惜。 ?? (張敏英 丁曉雄)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