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拙”
2016-06-06 15:05:18??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李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老子哲學主張:“大道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莊子《達生篇》有一則“紀消子為齊王養斗雞”的寓言,告訴我們要涵養內斂守拙。孔子說曾子(曾參):“參也魯!”,正是靠這位夫子心目中憨厚的弟子,儒家的仁恕學說得以傳揚。《列子·湯問》記載九旬愚公欲移山,鄰村智叟取笑他愚不可及,螻蟻如何撼動峻嶺?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有孫子,孫子死了又有他的兒子,代代相續,而山的高度又不會增加,何愁不會夷平呢?”世上多的是急功近利的智叟,愚公耐煩耐久的愚笨處正是我們不及的地力。 抱樸守拙出自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格言式小品文集《菜根譚》,表達的是,對于一個涉足世道淺顯的人來講,那他沾染不良的習慣也較少;一個人的閱歷世事一旦加深,那城府也隨著加深。所以君子與其處事圓滑,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些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 能脫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在中國文化中,“文以拙進,道以拙成”,講的就是對拙的推崇。的確,做人守拙,以拙求進,往往是一個人有所成就的基礎。 曾國藩一生待人接物以誠為本,以拙為用。他的想法是:“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之,以誠愚應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若勾心斗角,相迎相距,則報復無已時耳。”他創建湘軍,選拔將領,專挑不善言辭的“鄉氣”之人,招士兵,也專要“樸實少心竅”的山民,蓋因其敦實淳樸,少浮滑之氣。 中科院院士、國際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謝家麟這樣評價自己:只顧埋頭拉車,拙于人事交往。他一生專心致志做事,涓滴積累,水滴石穿,不斷攀登事業的高峰,研制出中國第一臺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成為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干部的楷模王彥生被譽為堅持原則、淡泊名利、拙于交際的老實人。他把一切奉獻給對家鄉父老的熾愛、對黨無限的忠誠,樹立了新時期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 …… 讀書歷事,我們從中獲取什么?生活里,處處都有正面的、反面的教材。方正磊落為人,不見得比那些機關算盡的世故取巧懂得少,學得少。而是用醇厚善良真誠樸實的做人根本,踏踏實實地進步進取,行的是正道,守的是心安。而有些人夢想成功,卻不愿守拙,只想討巧;不愿辛勤耕耘,總想著一蹴而就;不想憑自身努力證明自己,總想著弄虛作假,欺世盜名。雖然在現實中,也不乏因此而名利雙收的,但是,他們把做人的原則和本分也弄丟了,最后只能為人所不齒。 凡勤于正事者大都會“拙于人事”,其實,他們并非交際能力差,而是他們自有人生定力,守拙求進,看事業重如泰山,無投機取巧之心力,無迎來送往之閑情。這樣的拙不僅使他們專心致志做事,熟能生巧,厚積薄發,不斷攀登事業的高峰,也使他們遠離誘惑、超凡脫俗,站在了人生的高界。守拙人,不僅會獲得內心的寧靜,不經意間也會成為一道風景。 當然,在現實生活里,當面臨重要的難逢的機會,抱樸守拙的文人心態,又通常束縛了他們的手腳。其實,真正的樸拙,仍然根本在于一種責任的承負,對社會負責,為大多數人造福,關鍵時刻,仍需當仁不讓。正所謂,處巧若拙,處明若晦,處動若靜,保持本真,勇于擔當!(若水)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