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與書法
2016-05-16 15:50:20??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楊斯羽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書法界里喝茶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受歡迎。微信朋友圈里,書法家常曬的一項就是喝茶,有好茶吆喝書友一起來喝,很能打動人,好茶共品其實是一種樂趣,一人獨自喝,索然無味。我曾經看到微信公眾號里的文章這樣寫道:"人生如茶,一節茶骨,就是一段記憶。""待我老了,退出江湖,帶著香茗,歸隱一個情景俱然的鄉下。"第一句讓人感慨,第二句富有詩情畫意,意境高遠。 大紅袍茶耐泡。大紅袍母樹所產鮮葉需專門的制茶師制成茶葉,才能價值連城,否則也只是一堆樹葉。泡好茶,需懂品的人才知它的好處,否則就是一杯水。品茶,要有豐厚的內蘊。一般的人喝茶,更多的是看茶葉的包裝與寫著的來頭,都很有可能被誤導。喝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很多時候,欣賞書法也如同品茶。初學好壞,更多是從筆法、結體上看,所以,館閣體一類的書法,在一般人眼里,就是最美的。實際上,欣賞一種書法的好壞,須從精氣神的層面去品賞。書法看出人品,書中讀懂學識,又是一個更高的境界。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一百個人用同一根毛筆寫同樣的內容,得到的是一百種不同的樣式風格。東漢著名書法理論家蔡邕在《書法九勢》中有這樣的論述: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筆法上,提按使轉,起行收,方圓、曲直、藏露、粗細、正斜、輕重、緩急、提按、頓挫等等用筆技巧都在詮釋著矛盾統一的原則。字法,即結體上,有大小、高低、疏密、正倚、開合等等矛盾關系的存在。結體需要作者去用心總結排布。點畫呼應,順勢而生,平中寓險方為好。不僅如此,一副字中出現相同的字一定要有變通,《蘭亭序》里同樣的一個字,絕沒有相同的寫法,才能千年不朽。粗看一張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的章法。章法上如果平常,很難吸引人去關注用筆結字等其它方面。這一點在行草書中表現尤其明顯。章法上強調虛實相生、對比呼應、有斷有連、參差錯落、動靜結合、節奏變化、塊面對比等等因素,章法吸引人,作品頓時增色不少。墨法方面體現在濃淡、干枯、潤燥、晦明對比之間。這是我們民族的偉大創造,可以讓墨水變得豐富多彩。墨法與章法聯系緊密,章法中的虛實輕重塊面有時候要借助墨法來體現。在技法上達到一定水平,書法的提升,最終比的是格調與品位的提升,要求書法家在學問上多下功夫。 武夷巖茶喝到極致,是品出水順滑、厚實及回甘,這些元素,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沒有多喝,喝得多是不能感知的,只有喝到一定境界,才能體會。書法決不是簡單的,每個人對書法有自己的理解。但一定要經過不斷的實踐,才明白,書法中的共性與個性。為什么經常有人說干部體,其實就是只學會了書法的皮毛,而未深入書法的骨髓里。俗話說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書法沒有一頭扎進去,一顆心沉下去的釘子精神,要真正學好都是空話。書法雖博大精深,代表了我們的文化傳統,但并不是荒野,無路可尋,取法乎上,這就是千百年來古人學書的明示。古今成大家者,哪位書法家不是這樣做的,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酬創作,終生如此,告訴我們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沒有古法的創新,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 (支榮慧)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