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建盞煉成記
2016-04-26 10:21:12??來源:建陽新聞網(wǎng) 責任編輯:李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蔡炳昆和他燒制的油滴盞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jié)柯。”4月19日,筆者走進位于塔山公園旁的“蔡氏建盞”工作室。工作室是一棟兩層的小樓,依偎在青山腳下。迎門的木架上擺滿淡黃色的建盞素坯,一個面容和藹、濃眉大眼的漢子,正把剛沾過釉水的建盞素坯瀝干,整齊地擺放在木架上,他專注靈巧,面帶微笑,仿佛這工作中有無限的樂趣,完全不像一個67歲的老人,他就是“建窯建盞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蔡炳昆。 1949年,蔡炳昆出生在南浦溪畔的水吉鎮(zhèn),村落不遠處有一個地方叫“大路后門”,一條黑色龍窯匍匐于山脊,這就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窯之一建窯遺址所在地。建窯以燒造黑釉茶碗(俗稱“建盞”)著稱于世,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享譽海內外。歷史上,建盞始燒制于五代末,兩宋時達到鼎盛,自元代初中期以后逐漸被歷史的塵土所湮沒,陷入沉寂近千年。 童年的蔡炳昆和小伙伴們上山砍柴,或在草叢里玩耍時,常常能撿到黑瓷片,仔細觀察,瓷片上的點點光芒含蓄而美麗,有股穿越時空的力量。聽著關于建盞的美麗傳說,年幼的蔡炳昆常幻想能工巧匠云集,龍窯噴火,建窯建盞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的情景。 想象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蔡炳昆有兄妹7人,父親是個制陶師。由于父親身體不好,蔡炳昆13歲就正式跟父親學做陶器。挑土、煉泥、拉坯、上釉……做陶的活計樣樣都不輕松,可是懂事的蔡炳昆不用父親吩咐,樣樣活兒都搶著干。他最喜歡的是拉坯,坐在轉盤前,泥坯仿佛有了靈性,一番拉、捏、切,泥坯就變成了你想要的家什,特別有成就感。不到三個月,缽頭、花瓶、小壇,小蔡炳昆早已手到擒來。最難做的是大器型的酒壇,一個足有一米多高。剛開始,不是比例有問題,就是歪頭,癟肚,他不氣餒,一天下來,手皮磨破了,也不歇一歇。在父親的指導下,不久,他制作的大酒壇肚大口小,模樣周正,特別受顧客歡迎。16歲,制陶的的十八般武藝他已樣樣精通,他能和父親一樣拉著滿滿一手板車的陶器走上百里路程到麻沙去銷售,成了父親的左膀右臂。 19歲,蔡炳昆參軍入伍;23歲,蔡炳昆退伍,分配在建陽壓縮機廠,成了一名制模技術工。年輕的蔡炳昆身上透著一股靈氣,又特別愛琢磨,愛動手,不管什么模具他只要看一眼,量一量尺寸,就能做得像模像樣,不久就成了車間數(shù)一數(shù)二的制模能手。 建盞在沉寂800年后再次受到世人的矚目。1981年春,建陽瓷廠技術人員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省輕工研究所、省博物館等專家經(jīng)過上百次試驗終于燒制成功一批兔毫斑紋的仿古建盞。這一事件再次勾起蔡炳昆深埋心中的建盞夢,他開始搜集建盞制作方面的資料,利用業(yè)余時間向周圍制作建盞的人學習。1995年,他開始利用業(yè)余時間研發(fā)建盞。“那時,白天上班,制作建盞全靠晚上,一天只睡3、4個小時。”提起當年的辛苦,蔡炳昆很是感慨。好在,原來做陶的手藝幫了他大忙,拉坯已是輕車熟路,釉水的配制也有共通之處,最難把握的是窯溫控制。建盞的黑釉屬于結晶釉的范疇,建盞的釉色斑紋是“天工”與“人巧”的高妙邂逅,窯溫的變化,使釉面產(chǎn)生奇特的花紋,溫度低,花紋出不來,溫度高則產(chǎn)生開裂、冒泡等現(xiàn)象,前功盡棄。然而,建盞“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獨特魅力深深地吸引著蔡炳昆,他燒制、記錄、總結,十幾窯后他終于燒制出第一批兔毫盞,黑色的釉層中透露出均勻細密的脈絡,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纖細柔長,他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得到了回報。 2004年,55歲的蔡炳昆從工廠內退,全身心投入到建盞的研發(fā)制作中。老蔡是個愛琢磨的人,用他妻子的話說就是“仿佛對泥巴著了魔。”不管是出門辦事還是走親訪友,看到有特色的泥巴,老蔡總要停下腳步,抓起一把捻一捻,看一看,滿意的還要帶一點回家燒制研究。不久,蔡炳昆就燒制出紅、藍油滴、曜變等,開發(fā)了梅瓶、花瓶、蓋碗、茶具等多種器型。 老蔡堅持采取傳統(tǒng)工藝制盞,制作的每件作品都打上“昆”字款。專家評價蔡炳昆的建盞不僅達到質似,而且達到形似、神似的標準,他的建盞作品遠銷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大多做“回頭客的生意”。 2015年1月,蔡炳昆設計制作的《金油滴建盞》榮獲第三屆“中國·金藝獎”國際工藝美術創(chuàng)新設計大獎金獎;2015年10月,《束口銀油滴盞》獲海峽兩岸文化產(chǎn)業(yè)交易會“中華工藝優(yōu)秀作品評比銀獎”。(張敏英 丁曉雄)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