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臺灣“第三景觀”
2015-11-02 15:39:20? ?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我們那次寶島觀光,是從臺灣第二大城市——高雄開始的。一周下來,除了太魯閣峽谷、日月潭風光、野柳風景區、臺北故宮博物院、101大樓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給我留下美美印象和甜甜回味外,還領略到一些其他游客未必在意、不曾留意的東西。我把它們稱為“第三景觀”。 臺灣各地,城市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但大多不算寬敞。即便如此,當你驅車或者漫步在大街小巷時,都不會聽到刺耳的喇叭聲,更難看到無視紅燈橫穿馬路的行人。古樸而整潔的街市上,人來車往、秩序井然。尤其是在行人過馬路時,無論白天黑夜,不分男女老少,車輛大多會減速緩行,甚至停了下來主動讓行人優先。那天,從日月潭下了游艇上岸后,有幾人余興未消,把公路當成公園,一輛小車減速抵近后,跟在他們身后,慢慢移動、緩緩而行,不聲不響、毫無怨言……文明駕駛、禮讓行人,在臺灣早已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臺灣的交通文明,不在于硬件的先進、執法的嚴明,而在于居民個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的文明氛圍。漫步臺灣街頭,很少見到交警。據導游林先生介紹,臺灣市區,更多時候是一些遵紀守法、品行兼優的駕駛員,放棄休息時間或掙錢機會,主動來到街頭充當便衣警察,義務協助管理交通。高度的自覺,加上有效的管理,城市交通總體比較安全順暢。當然,偶爾也會出現堵車。 那天下午,我們驅車行進在宜蘭縣境內著名的“蘇花公路”上,途經臺灣東部蘇澳鎮時,遇到堵車。好幾分鐘時間過去了,司機依舊一副若無其事、不急不躁的樣子。性急的我忍不住問導游:“司機師傅為什么不按喇叭催一催?”巧舌如簧、熱情有加的林先生解釋說:“在臺灣人看來,路上行車被別人按喇叭是很丟面子的事。為了不丟面子或者少丟面子,最好的辦法是自己輕易不對別人按喇叭。”怕我不理解,林先生接著說,“不論是車還是人,在路上走不動或者走得慢,總是有原因的。對他們鳴笛,不但無濟于事,而且等于是在罵他。”臺灣之行,我還有過一次“奇遇”。那天晚上,我們下榻在位于花蓮市區、號稱東臺灣5朵梅花級國際觀光飯店——中信飯店。住在這里,既可遠眺太平洋的蒼天碧海,又可一睹臺灣中央山脈的青山翠嶺景色。次日一大早,我就急切地翻身起床,一改往日在室內邊看新聞邊做活動的習慣,洗漱完畢,獨自一人向飯店東頭的海邊逛去。 6點來鐘,花蓮碼頭。旭日東升、霞光萬道,波光粼粼、海天一色,遠方一艘海輪緩緩而行,幾只海鷗在海面自由翱翔。一向熱愛大海的我,在碼頭拍了幾張照片后,意猶未盡。于是,退至公路內側,再次舉起相機,對著碼頭與大海,正準備拍照時,一輛紅色摩托車,由遠而近駛了過來。在離我左前方幾米處,嘎然而止。我先是有點莫名,這大老早的海邊,沒街沒市的,把車停在這里干什么?繼而又想,或許是在等人,或是另有他事,管它作甚。便若無其事一樣,繼續拍我的照片。 我的業余愛好是“爬格子”。攝影對我而言,是業余的業余——不知所措、動作遲緩。當我好不容易按了快門,放下相機后,摩托車立馬發動,由慢而快,一溜煙從我面前徑直奔去。遲鈍的我這才如夢方醒,原來,那人停車是怕影響我拍照,可我卻連一聲謝謝都來不及說。有點近視的我,趕緊瞪大眼睛,用目光追望過去,駕車人竟是一位飄著長發的黑衣女郎…… 離開臺北前,當我用自責的口吻在導游面前說起這次“奇遇”時,林先生淡然一笑:這沒什么,臺灣人都這樣。游客們遠道而來,理所應當讓各位把臺灣的好景色帶回去,如果闖人鏡頭,那多不好啊!(張桂輝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