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古建陽(140) 鄭世豪 宗文堂
| 2015-09-30 12:37:01??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吳楊珠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鄭世豪,號云竹。他是鄭氏宗文堂中刻書最多的著名刻書家。從萬歷十六年至三十一年(1588-- 1603)以“閩建書林鄭世豪”、“鄭世豪宗文書堂”、“鄭云竹宗文書舍”等名號刻書20多 種。 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鄭世豪宗文堂刊刻《曹子建集》10卷。曹子建即曹植,自幼穎慧,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與父親曹操、兄長曹丕并稱“三曹”。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贊嘆。曹植一生未涉及軍政,民間流傳極廣是“七步成詩”的典故。曹丕欲治弟罪。曹植出口成章:“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七步詩”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兄弟相和,莫自相推殘的用語。 鄭世豪出生刻書世家,刻書歷史可上朔元朝。鄭氏宗文堂元代主人鄭天澤,子孫世守其業,自元至明,經營280多年。元至順元年(1330年),鄭氏宗文堂刊刻唐歐陽詢撰編的《藝文類聚》,計100卷。歐陽詢(557-641年),字信本,與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并稱中國楷書四大家,簡稱“歐顏柳趙”。歐陽詢的楷書字體筆力險勁,結構獨異,后人稱為“歐體”。 明嘉靖鄭世豪宗文堂刊《臨川王先生荊公集》100 卷,荊公是宋王安石尊稱,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執政時,王安石任宰相,曾發動“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變法改革。 刻書是一項神圣的事業。特別辛苦,相當艱難;卻沒有鮮花,沒有掌聲;所得利潤僅能維持生計,養家糊口,但發不了大財。雖然建陽有許多書肆,經營了幾百年,卻不見有因刻書而成富商巨賈的。鄭世豪宗文堂只是其中之一。 劉 建 |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