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山上永遠的豐碑
| 2015-09-22 17:14:24??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盛夏時分,顧不得灼人的熱浪,滿懷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意,我再次瞻仰這座 “紅色之旅”和“反腐倡廉”教育活動基地——太陽山革命歷史紀念園。 平直的大道旁,翠綠的嘉禾中,一塊巨石赫然在前,上書“太陽山革命歷史紀念園”幾個朱紅的大字,字體雄渾蒼勁,筆酣墨飽,頗具顏體風韻。牌坊前是一個大理石鋪就的廣場,供集體瞻仰、憑吊之用。兩側遍植竹木,高低交錯,俯仰生姿,一步一景,皆有畫意。正前方是革命烈士碑,它像一面揮動的旗幟,高聳云端,氣貫長虹?!案锩沂坑来共恍唷卑藗€金色大字,熠熠生輝。繞過紀念碑,呈現在眼前的是陵園的主體建筑——紀念館。這是一座雄偉的單層建筑,碧瓦飛檐,六根廊柱潔白如雪。回字形大門,內嵌玻璃。兩側窗戶,外圓內方,體現古典與時尚相結合的設計理念。根據設計方案,展廳通過實物、圖片、數字化手段,再現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場景,豐富了廉政教育的形式和載體,賦予廉政教育新的精神和內涵,讓人切身感受英烈血沃中華、清正廉潔的偉大人格。 最能吸引我眼球的是戴著面罩聽課的武夷干校學員塑像。據講解員介紹,1943年初,因江西、浙江省委被叛徒出賣,相繼為國民黨特務組織破壞,損失慘重。駐扎在建陽書坊附近的福建省委在此整頓隊伍,準備前往贛東北參加抗日。為了保護來自不同城市地下黨秘密工作者的安全,學員們一律隱姓埋名,他們每人發放了一具藍布制作的頭套面罩,面罩只露出兩眼和鼻孔,學員之間,不得互通情況,不得稱呼名字,一律用數字作為代號。由于敵人的封鎖,太陽山上生活十分艱苦,他們白天在山上搭蓋竹棚,晚上就在丁厝的村莊召開群眾大會。學員們開會、上課,均坐在竹竿上,晚上就睡在經砍伐后的竹林地上。他們把鍋巴稱為“餅干”,把米湯稱為“牛奶”。白天不能生火,得在夜里煮飯。遇到夏天,到了傍晚,口袋里的米飯全餿了。半斤米,要吃一天,因此,米飯餿了也得強忍吃下,這就是他們艱苦和清廉的寫真! 在這樣艱苦的生活環境中,他們得到當地群眾的支持,周邊群眾紛紛出動為部隊買米、買菜、買肉和買日用品卻被他們一一謝絕。為了防止省委機關遷來的消息外泄,許多群眾還日夜站崗放哨。 講解員還在繼續,可我思緒卻在不斷翻轉…… 這些三十歲上下的年輕生命,為了理想,為了正義,為了廣大民眾的福祉,面對敵人的嚴刑逼供、百般凌辱,毫不畏懼,大義凜然。在那極為艱苦的日子里,他們革命的信念卻無比堅定,珍惜著所剩無幾的生活物資,保管好組織的財物,要把一分錢,一寸布都要用在革命事業上。一位名叫蔡翔云的烈士,對剩下的幾根救命菜,始終不肯吃,想到的就是把生的希望讓給其他同志,由于長期營養不良,身體原先受傷,加上當時山上無醫無藥,時年二十九歲的她光榮犧牲。蔡翔云同志用自己的言行詮釋了生命的價值和廉潔奉獻的精神。 展館背后就是烈士陵園,幾十名烈士就長眠在這青松翠柏、竹影婆娑之中。 回首望紀念碑,我想,今天我們學習英烈,不是為了幾句空洞的口號,更應從人情、人性的角度,去體察英烈生命的韌度和他們艱苦樸素的精神。不僅要把他們的事跡鐫刻在堅硬的石頭上,更要把英烈堅持革命、廉政奉公的作為行的高標,激勵自己去追尋中華民族的強國之夢! (葉乃偉 陳長茂) |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