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位舉人
2015-09-01 09:25:39??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建陽明代科舉雖不如宋代,仍有72人在鄉試中舉,成為舉人。 明代鄉試三年舉行一次,要考中舉人不是件容易的事。考試時分三場進行,考試所用文體,規定一律要用"八股文"專從四書五經出題,答案不能按自己的見解,只能根據指定的注疏為準,"四書"依舊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答案。 明代舉人地位很高,有資格直接挑選去做官。如暫時未謀到官職者,也因中舉一下子成為鄉里的顯赫人物,連知縣也對其刮目相看。成為舉人后,還有資格在家門首或街道巷口建文魁坊,光耀門庭。"一舉天下知",這種吸引力太大了,因此有人從孩兒時讀書,少年赴考,一直到兩鬢斑白,仍然去趕考。 "書中自有萬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封建時代的說法,也是那時的現實。你若想當官,非得經過科舉考試不可,"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與官"(《明史》卷7) 本邑72名舉人,絕大部分為書香門第和官宦后代。朱子后裔考中舉人有5人。影響較大的舉人還有三衢里丁慈(字元凱),正統六年(1441)中舉,景泰五年(1454)登進士第。北洛里江龍(字世霖),嘉靖三十四年(1555)舉人。明隆慶元年(1567)舉人江騰鯨(字于潛)。劉童,字良能,崇泰里人,永樂十五年(1417)中舉,翌年復中進士,授湖廣寧遠縣知縣。還有一位官運不濟的舉人,名叫袁文紹,萬歷庚子(1600)中舉。初仕途順利,由長樂教諭升國子監學正、戶部郎中等職,結果因得罪權貴,掛冠歸里,在建陽林居二十年,以詩酒自娛,并設家塾教本家弟子。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