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口的儒蹤、釋跡與道影
2015-08-27 09:47:00??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莒口鎮(zhèn)地處建陽區(qū)中西部,位于武夷山南麓,麻陽溪畔,距市區(qū)約21公里,交通便利,歷史悠久,境內名勝古跡眾多,名山秀水,物產豐富,林海疊嶂,而且它還是匯集儒蹤、釋跡、道影的人文薈萃之地。 儒蹤 莒口鎮(zhèn)內的云谷山、西山,這兩座名山上,分別留有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人尊稱為朱子的朱熹和宋朝著名理學家、律呂學家、堪輿學家蔡元定兩位大師的蹤跡。 為了表達對云谷山水的深情眷戀,朱熹寫下了揚名海內外的《云谷記》及《云谷二十六詠》,把云谷山二十六景描寫得栩栩如生,讓人讀后如臨其境。 云谷山中有宋理宗皇帝御書"廬峰"和朱熹手跡的"南澗"等摩崖石刻。尤其是"廬峰"二字最為壯觀,刻于安嶂山麓澗旁一座高約四米的圓錐形巖石上,每字一米見方,上款"已卯賜蔡抗",下款"寶佑丙辰十月朔,太中大夫參知政事臣蔡抗刻石"。石刻字體蒼勁,氣勢磅礴,刻工精細,為閩北古代石刻藝術之精品。 西山與東北向云谷山對峙,朱熹與蔡元定在學術上"每有疑難,則揭燈相望"。西山山體雄偉,古樹參天,泉石奇特幽勝,山澗瀑布流水潺潺,山頂有古城墻遺址、水閘門、紗帽巖(俗稱皇帝帽)、龍井等人文自然景觀。龍井旁便是蔡元定于1153年在此構筑的蔡氏書院遺址,山頂坳處有1175年蔡元定創(chuàng)建的"西山精舍"遺址。山頂西側,紗帽巖旁,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西山"摩崖石刻,系南宋寶佑三年(1255年)理宗皇帝乙卯賜蔡抗的御書真跡,字大一米見方,字跡蒼勁,氣勢磅礴,刻工精細,至今完好如初。 釋跡 圣跡寺位于莒口鎮(zhèn)佛跡嶺山腰處,寺院距莒口鎮(zhèn)中心約2公里,圣跡寺四周群山環(huán)繞、幽雅清靜,寺內的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佛像高達7米,殿前門上方鑲嵌著國家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手書的"大雄寶殿"牌匾。 據史料記載:圣跡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間(860年-874年),它是唐朝高僧馬祖道一在此出師卓錫(掛單)之地,是福建省禪宗發(fā)源地。 馬祖道一于唐開元年末苦行至莒口佛跡嶺,看到佛跡嶺風光秀麗、紅塵不染、適宜修行,便決定在此結廬修煉,開啟自己弘法授徒生涯。 離寺約百余米有"佛腳跡"涼亭一座,亭內有一尺二寸長的腳印,印在古道的巖石上,腳跡朝外,傳說為馬祖道一留下的,樓上供有一尊馬祖道一石雕像。 馬祖道一主張:道不用修,或者說任心為修,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是他的佛性思想與實踐的總綱領。他讓"頓悟"說付諸實行,取代了看經坐禪的傳統(tǒng),促使禪僧普遍革新禪的觀念。 圣跡寺是馬祖道一生活過的地方,也是他最早授徒傳法的所在,無論在馬祖道一的一生中,還是在中國禪宗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道影 在莒口村的村頭有一座建在居民區(qū)中的奶娘廟,廟里供有以"扶胎救產,保赤佑童"為職責的道教神仙陳靖姑,傳說陳靖姑的生日為正月十五,所以在正月十一至十五期間,莒口當地的村民都會舉行上元祈福慶誕儀式活動,建陽各鄉(xiāng)鎮(zhèn)及周邊縣市的百姓紛紛前來參加。 傳說陳靖姑生于唐中和二年(882年),曾向閭山許師傅學法,學成歸來途中,她一路斬妖除邪,扶危濟難,一面廣收弟子。有一年,陳靖姑為解民憂,為拯救百姓,不顧自己已懷胎三月,毅然脫胎祈雨。 她因斬殺白蛇精而勞瘁饑渴而死去,她身殉產厄時,立誓:"吾死后不救世人產難,不神也!" 陳靖姑的靈魂重生后,赴閭山懇請許真君再傳救產保胎之法,愿救天下女界之產難。歷代加封敕賜,稱陳夫人、臨水夫人、順懿夫人、通天圣母、順天圣母、陳太后等,五代閩王賜陳靖姑為三十六婆官。她高尚、慈愛的品質已深深扎根在人們心中,是福建省最有影響的信仰女神之一。(陳建平)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