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憂黨要見諸行動
2015-08-27 09:32:14??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如此,黨亦然。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意味深長地強調指出,全黨同志要在黨言黨、在黨憂黨。既有現實針對性,又有長遠警示性。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從當年上海石庫門尋找光明的探路人,到今天駕馭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領航者,不僅在全國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且在世界政治舞臺上扮演著更具建設性的角色。這樣一個朝氣蓬勃、勇立潮頭的執政黨,何以還要"憂"呢? 一方面,憂患意識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積極意義的生存理念和進取精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的中國共產黨,已將這種特質融入到黨的血脈中。黨的幾代領導人,對憂黨意識都有不同的重要論述。而今,黨既有一往無前的豪情,更有時不我待的警醒。習近平同志從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到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再到福建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增強憂黨意識問題。可謂高瞻遠矚、振聾發聵。 另一方面,在社會轉型的特定歷史階段,黨內確實存在一些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不符合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問題,有的問題還比較嚴重。比如,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大量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僵而不死,不容忽視。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表現的形式不盡相同,但都嚴重破壞黨的肌體健康,嚴重損害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嚴重削弱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嚴重影響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和執政使命的實現。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執政地位,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在充滿競爭的當今世界,我們黨要擔負起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既不能安于現狀、停滯不前,更不能固步自封、坐待淘汰。相反,只有增強憂患意識,真正做到"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才能確保我們黨不斷發展壯大,夯實執政根基、鞏固執政地位。 為此,對黨內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既不能諱莫如深,更不能聽之任之。然而,時下有些黨員干部,表面上,對黨內存在的腐敗現象、不正之風,恨之入骨、嗤之以鼻,只差沒有發出"長此以往,黨將不黨"之類的感嘆了,可心底里,非但懷舊情結深深,而且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如,八項規定頒發近3年了,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消息,今年1至6月,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1.3萬余起(7月22日中國網)。不正之風之頑固,由此可見一般。 有道是,"白袍點墨,終不可湔。"一件上好的白袍,一旦蘸上些許墨汁,就永遠也洗不掉了。常識告訴我們,破壞容易建設難。黨的執政形象的維護、執政能力的提升、執政地位的鞏固,既要靠中央高層的引領,也要靠全體黨員的努力。每一個黨員干部,不論黨齡長短、職務高低,都應言行一致,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不但要理直氣壯地與腐敗現象、不正之風作斗爭,而且要慎終如始地管好自己,在歪風邪氣面前,不隨波逐流、人為亦為,在黨紀國法面前,不逾越底線、為所欲為。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四風"問題、腐敗現象,有的黨員不聞不問,漠不關心,仿佛黨的生死存亡與自己毫無關系一般;有的馬列主義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要求他人循規蹈矩,自己卻我行我素;有的言行不一,自覺不自覺損害黨的形象、破壞黨的聲譽。如此這般,何憂之有、何以興黨?實踐證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關鍵在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也在黨。每一個黨員同志沒有強烈的憂黨意識不行,只停留在口頭上憂慮也不行,而要言行一致、身體力行,實實在在落到行動上。(作者張桂輝,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