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偉的明城墻
2015-08-19 10:00:03??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明弘治三年( 1490),知縣張津重修四面城墻,歷時四年,至弘治七年(1494)竣工。新修城墻周長1128丈,高2丈3尺5寸,四個城門沿用元代陳友定所命之名,東曰"景旸",西曰"景肅",南曰"景舒",北曰"駐節"。同時還新修建兩個通往溪流的水門孫東門面祟陽溪,曰"永安門";小西門面麻陽溪,曰"永寧門"。 縣坊這次城墻的修筑,是建陽歷史上最大一項工程 。雄偉的北京城墻高8米,而當時本邑城墻高7.8來。兩者居然相差無幾。城墻外圍用特制的城墻磚砌成,內夯土墻,城墻四周有馬道接通,上可行人,將整個縣坊圍成一個"小城堡"。六門之上均建有供衛兵居住的門樓。如此浩大宏偉的工程,所需要完成的土石方量是難以計算的。 馮繼科任知縣時,于嘉靖三十年(1551)春,重修四門,并在四門題匾留念,為建陽增添了古文化色彩。城東景旸門,匾曰:"東陽勝覽";城西景肅門,匾曰:"西陸奇觀";城南景舒門,匾曰:"潭城保障"; 城北駐節門,匾曰:"閨海上游"。 就在這年夏天,五月二十一日,麻陽溪發大水,洶涌的洪水從永寧門沖入西街市區,新建的城墻有六處被洪水沖毀,缺口八丈有余。洪水過后,知縣馮繼科再次修建一新。 城墻是古代城市重要標志,城墻的興廢,也客觀地反映出社會的興衰。明代大潭城墻屢次被水沖毀,然又憑借本邑民眾之力重新修復,說明當時邑中已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人力。(劉建)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