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
2015-08-19 09:58:16??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農歷七月十五,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稱鬼節。在鄉村此節相當隆重。=] 建陽農家,住居一般都是大門進去是下廊,兩邊各一間房,中間是天井,上一兩級臺階,兩排各三五間房,中間一大廳。大廳間有照壁、供桌、神龕,家祭就在這里進行。大廳照壁擺放的供桌,正中是神龕,里面供奉著祖宗牌位,左右對稱地安放著蠟臺,中間是一個古色古香的香爐。大廳的后面叫后閣,也有人叫后堂,是廚房所在地。氣派人家還有兩進兩廳,或三進三廳的。 每年的七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在大廳里舉行隆重肅穆的家祭儀式,一絲兒馬虎不得。據說農歷七月頭半個月地獄的大門會打開,有主的就會回家。在鄉村,從前請祖宗是從初一開始,現在一般人家從初十請出祖宗牌位。講究的人,還要拿上香、紙到村口去把祖先接回家。 祭祀的儀式是這樣的,先在供桌上點亮油燈或蠟燭,然后上香,香點燃后拿到大門,對天拜三拜。在大門兩邊各插上一支香,轉身到供桌上拜三拜,插上一支香,最后一炷香是點給灶神的,再折轉回到供桌前燒黃紙、白紙。 "七月半"供桌上的糕點、水果、菜肴之豐盛,總讓人念念不忘,其中糕點有糕點店里買的五子粿和自己家用糯米做的龜子粿。龜子粿用的菜餡和豆沙餡,看主人的口味而定。其形似一只烏龜,個頭雞蛋般大小,每個龜子都趴在一片四方形箬葉或芭蕉葉上;用黑黑的生鐵鏊子蒸一籠年糕或九層糕,切一塊四方形或長方形。正中貼一張紅紙,用盤裝著放供桌上;做一鍋早米粿,做成后搓成三條粿豬,裝一盤,再搓一盤如鵪鶉蛋大小粿丸子,也放在供桌上。面食有包子、水餃、線面、煎餅……水果有蘋果、葡萄、梨、石榴、蓮蓬、西瓜。本地人說西瓜是陰間的盤蹄,是不可少的。西瓜要在農歷七月十四這天上桌,不像其它水果,一開始祭祖時就放在供桌上去了。到了十四下午要拿刀從瓜頂切下一小片,以見到紅瓤為好,讓祖先品嘗。切下的一小片青瓜皮不能丟,燒紙時還要派上用場。因為燒紙都是在戶外進行,瓜片是用來插香燭用的。一般而言,初一到十三這幾天里,供桌上有兩碗素菜,一兩個葷菜就夠了。十四這天一定要辦得豐盛,看自家的財力而辦。到了這天,主婦們可忙了,一大早就要把一碗一碗菜煮好,再一碗碗恭恭敬敬地擺放在正對著神龕的大桌子上,供桌上四方都放著盅兒、筷子。 吃飯時,要有人到桌前敬酒,請祖先吃菜。到了十四下午,在祖宗們酒過三巡,菜進五味,大快朵頤后,把寫有各位祖宗姓名的金銀票放在供桌上,用筷子壓著,先讓祖宗看。到了夕陽西下,家家戶戶開始燒紙錢給祖宗。 祭祀,這是項傳統儀式,它是國人對逝世先人的一種紀念,更是一種心理的慰藉。家祭儀式有著讓我們緬懷先賢、傳承忠孝、教化后人的作用。因為在這份綿長的親情里,家祭寄托著炎黃子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對祖先的思念之情。(陳理華)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