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枚明、清木活字驚現“建本之鄉”
2015-08-19 09:56:04??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四萬三千余枚明、清年代木活字 七月底,出席中國印刷博物館福建印刷文化保護基地授牌儀式的專家、學者在建陽區新建成的"建本文化展覽館"內看到幾乎占滿整面墻的木活字,均驚嘆不已!一位資深研究"建本"的專家感慨:"真沒想到作為雕版刻印書籍的'圖書之府'竟然發現大量的木活字!原以為,只有浙江瑞安、福建寧化有用木活字印刷,此次建陽發現木活字,應對'建本之鄉'的印刷發展史,有全新的了解。" 待刻、已刻的木活字 這些明、清年間的木活字共有四萬三千余枚,是建陽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雕版印刷傳承人、建陽一中教師吳剛從童游街道水尾村村民劉淳標處購得。據吳剛先生介紹;"木活字的原主人劉淳標系麻沙鎮水南村人,其祖父劉世龍的祖輩在麻沙水南以雕版印刷為業。新中國建國初期,其父舉家搬遷至童游鎮水尾村時,將一大麻袋裝有木活字的祖上遺產隨家搬遷。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文革'運動,因擔心'破四舊'這些木活字被抄,便將其藏在一口枯井內,使之幸存下來。" 采用木活字印刷的《劉氏族譜》 北宋年間,盡管畢升發明膠泥活字印刷術,但由于他的發明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加之泥活字易損破碎等客觀原因,因而,在兩宋時期,雕版印刷依然在相當一段時間占據主導地位。地處建陽書坊、麻沙一帶的雕版印刷"建本"曾與"浙本"、"蜀本"獨領風騷數百年,成為三大雕版印刷書籍中心,直至明、清,麻沙還被譽為"圖書之府"。元代大德年間,著名農學家王禎發明了用木活字印刷術。木活字印刷較之泥活字和銅、錫、鉛等金屬活字,在制作上是較為簡便、容易的一種活字印刷。木活字印刷的主要方法是在木板上刻好陽文反字之后,鋸成單字,用刀修齊,統一大小高低,然后排字,行間隔以竹片,排滿一版框,用小竹片墊平并塞緊后涂墨鋪紙刷印。明、清二代木活字印刷術逐漸普遍,且出現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這樣大規模的木活字印刷工程,將中國的木活字印刷推向歷史的高潮。 在"建本之鄉"--建陽未發現木活字之前,一直以為浙江瑞安發現的木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唯一已知被保存下來并仍在使用的木活字技藝。瑞安的木活字已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有資料記載:當時,瑞安僅發現了三、四萬枚木活字。后來,在福建寧化發現的木活字數量大大超過前者。于是,寧化木活字印刷術的存留,一定程度佐證了福建自宋代以來是刻書印刷中心的歷史地位。但是,作為宋代以來三大刻書印刷中心的建陽有否木活字印刷,專家們始終抱著存疑的態度。一些專家甚至認為,麻沙、書坊僅是雕版印刷的代表,隨著雕版印刷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后,木活字印刷技藝唯有在浙江瑞安、福建寧化等地使用。 此次發現大量的木活字源自建陽麻沙鎮水南村,進一步印證了此地家刻作坊早在明、清年間從事雕版印刷書籍同時,木活字印刷術也已開始使用。據"建本"專家方彥壽先生所著《建陽刻書史》載:"宋代建陽22家私家刻書名號除三家外,都在麻沙。其中劉氏最多,占了7家。"劉仲吉、劉日新、劉元起、劉叔剛等刻書家及后裔長期在麻沙水南刻字印書,因此,發現木活字的原主人劉淳標祖輩擁有大批量的木活字,就不令人奇怪了。 細觀這些依然沾滿墨跡的木活字,字體刀功精湛,凸出的陽文鮮明,宋體、仿宋證實了明、清年間的刻書風格。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已刻字成型的木活字里,竟然還有尚刻一半字還有一半未刻的木活字或已在木活字模表面已用毛筆書寫下的反字,但還未用刀刻的字模。通過這些木活字,可讓人們聯想到二、三百年前明、清時期一家刻印書籍作坊的真實場景。 言及木活字的應用,著名文史專家謝水順在《福建古代刻書》論到:"清代活字印書,多為私家、書坊所為。使用木活字最頻繁的莫過于族譜。尤其,閩北地區最為普遍,"近日,筆者在麻沙鎮游酢文化館內看到一本由水南村劉氏后裔珍藏的《劉氏族譜》,從外型到內頁,都可發現這是一本采用木活字印制出來的族譜,更進一步印證麻沙鎮水南村劉氏后裔珍藏大量木活字的必然性。 此次在"圖書之府"--麻沙發現大量木活字,可使人們更加全面地看到因雕版印刷而聞名于世的麻沙在"建本"的印刷史上的傳承、進步與發展,為豐富"建本之鄉"--建陽的印刷史、文明史增添新的篇章。(李加林)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