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陳升之家譜現身建陽
2015-08-11 10:26:39??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黃家鵬) 日前,北宋名相陳升之家譜二卷現身建陽宋慈研究會副會長劉通的麻陽書齋里,該家譜名稱為南槎陳氏宗譜,家譜清晰記載陳氏家族遷徙建陽的過程,傳到陳升之已經是第十代了。 陳升之出生于1011年,卒于1079年。景祐元年進士,歷任封州知州、漢陽軍知軍、監察御史等官職,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任知樞密院事,后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即宰相官職,與王安石同朝為相,王安石變法時,陳升之在機構名稱問題上與王安石相忤,乃稱疾不朝,宋神宗熙寧八年閏四月罷歸建陽考亭。家居四年有余,在元豐二年(1079年)病逝,終年69歲。朝廷贈太保、中書令,謚號"成肅"。建陽縣志對陳升之的事跡做過比較詳細記載。 陳升之舉景祐元年(1034)進士。當了不久的地方官后,就入為京官,且都是當的言官,如監察御史、右司諫、以起居舍人知諫院等。身為言官,陳升之敢于進言,不怕得罪人。宋朝,官員子孫可以以蔭取得閑職,倘再入館閣,就等于正式踏上仕途,將來前途無量。為了確保科舉選士用人這一途徑的通暢,防止紈绔公子混入官員行列,陳升之上言:三館為縉紳華途、貴游進取之階,因此選人應嚴格。他還反對京官以后親升官、反對內侍出任方面要員。 擢天章閣待制出為河北路都轉運使、知真定府。宋朝的府、州、縣都直屬中央,府、州、縣上雖設有路,但路長官(轉運使或提點刑獄)卻不負直接領導責任,作用僅是考察、監督,所以,有些路長官就不認真去考察監督該路的府、州、縣官了。陳升之發現這一弊病,在再次回京以龍圖閣直學士知諫院時,即上言請嚴格選用轉運使。同時,他還再次上言重申要抑制內侍降旨。 其后,陳升之知開封府、定州、太原府、越州等,其間二拜樞密副使,一被言官劾陰結宦者故得大用,一以母老請郡,罷去。熙寧元年(1068)知樞密院。明年,同制置三司條例司,與王安石共事。此時的陳升之深刻了解官場的政治弊病,意識到亟需改革,但陳升之的著眼點卻在政治,而王安石的改革是先從經濟開始,所以陳升之與王安石可謂志同道不合。因此,當陳升之拜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后,即請免條例司,這就和王安石意見相忤,后來只得稱疾歸臥,又以母喪去位。守制后,復召為樞密使,又因足疾不能立朝而以同平章事出判揚州。宋史多以是否黨同于王安石而論官員優劣,所以說陳升之是"荃相",是因他先依附于王安石而拜相后又請免三司條例司"得魚而忘荃"。但陳升之明察當時政治體制弊病且身受其害,亦可以此對"荃"乎?《(道光)建陽縣志》載:"熙寧中,高麗入貢所經州縣悉索地圖,時皆造送,山川、道路、形勢、險易無不備載,至揚州,牒州取地圖。是時丞相陳升之判揚州,召使者欲備見兩浙所供圖,仿其規制造送。及圖至,都聚而焚之。"【沈括:《夢溪筆談》也有記載】如此,不能不說陳升之有較強的政治警惕性,"荃察"是也。 《宋史·陳升之傳》:"升之深狡多數,善傅會以取富貴。王安石用事,患正論盈庭,引升之自助。升之心知其不可,而竭力為之用,安石德之,故使先己為相。甫得志,即求解條例司,又時為小異,陽若不與之同者。世以是譏之,謂之'荃相'。"楊伯巖《臆乘·宰相稱號》:"史傳載居相位妍丑之稱,如陳升之曰荃相。"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