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
2015-08-05 15:17:02??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一只建盞,默立于我的書桌,望著它,仿佛望著一個精靈。黑色的,有生命的,會呼吸的精靈。 它,已經有幾百年的歲月了。可是我與它相遇,是在一次會議之后。 它不是戲里的青衣,也不是戲里的彩旦。它,應該是戲里的老生,是《群英會》里的魯肅,是《定軍山》里的黃忠。 它一出場,用的就是真嗓,依依呀呀叫喳喳,大氣、粗獷、正直、敦厚。這樣的嗓音,進入我們的血液里,融入我們的生活里,滋養我們的豪氣。它,是無愧于時代的悠久的文化瑰寶。 我還想,也許王帽老生是金油盞,袍帶老生是鷓鴣斑,官衣老生就是兔毫了…… 它華貴,連貴為帝王的宋徽宗趙佶也在《宮詞》中贊曰:"兔毫連盞烹云液,能解紅顏入醉鄉。" 它特別,著名詩人黃庭堅與詩友品茗斗茶中,即席賦詩曰:"兔盞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 它的母親是土,它是土里長出來的花朵,是充滿著歷史氣息和古典韻致的花朵。這朵花,開了千年,開得持久而絕倫。 看張曼玉演的《新龍門客棧》,有一個喝茶的場景,忽然覺得那人手上捧得就是建盞。《紅樓夢》中的妙玉是有很多茶具的,櫳翠庵喝茶時,給賈母的是成窯五彩小蓋鐘,給寶玉的是綠玉斗,給寶釵黛玉的更是晉王愷與宋蘇軾收藏過的茶器珍品,給眾人的是一色的官窯脫胎填白蓋碗。妙玉是否有建盞?這應該是想入非非了……朋友笑我許是建盞情結進入骨髓,或是中了建盞的蠱。 中國文學詞典里,有一詞曰"推杯換盞"。"盞"形聲,從皿戔聲。意為淺而小的杯子。"推杯換盞飲劉伶"說的是飲酒的氣氛很好,你一杯我一盞的喝得像劉伶一樣,喝出了"竹林七賢"的境界。古時候,朋友經常以盞相送,送盞人和受盞人都把對方當成知己可以推心置腹。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周末,到考亭看建盞,主人將自己屋子的一層和旁的幾間房用于制作建盞。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用千錘百煉的陶土,先制泥坯,后清燒,再上釉。幾間房里,排滿了碼放瓷坯的架子。一位女子在旁悠閑的上釉,神情怡然閑適。 建盞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獨特斑紋,尤其是曜變。一窯土坯、一堂爐火,每一次開窯都是一次驚喜,甚至是一次傳奇。盞中的斑紋隨著爐火的溫度而變化,仿佛音樂律動。土在火里涅槃,變成了一只只精美的建盞。兔毫、油滴、鷓鴣斑,看似簡單,無華彩外衣,卻蘊含著深深的韻味與神奇,它們能帶領我們進入一種光與影的禪境。它們,躺在時光的歲月里,仿佛一位哲思老人,閃耀著的是智慧的光芒。 它們,是瓷的魂靈! 宋代斗茶,無論廟堂與江湖,總有那么一群文人雅士,甚至是帝王貴族參與其中。于是宋徽宗趙佶來了,用兔毫盞烹云液。于是,名臣范仲淹來了,紫玉甌心,雪濤飛起。于是,蘇軾來了,兔毫斑盞,點茶三昧。于是,黃庭堅來了,楊萬里來了,陸游來了……他們在關注民生,在社稷江山之外,興致之余,喝茶品茗,吟詩作賦。因此,我們今天就可以赴一場關于建盞的詩歌盛宴。 "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秀。夫豈外飾,蓋自然耳"。像云霞一樣的色彩變幻,已經超過了畫工的的妙筆描繪;草木花開,也無需繡工的奇思妙手。建盞,它們的斑紋就是崇尚自然的審美。 所有的文化,都是地方水土開出來的花朵。那么建盞呢?建盞就是家鄉這塊土地上長出的花朵。建盞之美,黑色中透著或藍色、或金色、或銀色的光亮,美得高古,美得華貴。宋人以安靜的藝術修養和高層次的審美,為我們打開了一個玄妙的陶瓷藝術世界。 "喜共紫甌飲且酌,羨君瀟灑有馀清",閑暇之時,學一學宋人的雅致,沏上一壺茶,來一首古琴曲,《梅花三弄》或是《陽關三疊》,看著茶在建盞的斑紋中,寧靜而醇厚,仿佛有淡淡的幽蘭之香。"畫間透過思量,沾染了,墨色淌,千家文,都泛黃……"這是霍尊的《卷珠簾》。在這樣輕輕淡淡的含著宋韻的聲音里,讀一闋宋詞,賞一個宋盞,我的思緒就會順著年輪的臺階往前行走,思先人喝茶斗茶的場景,千里迢迢夢,一段鄉土情。建盞的魅力,永存于心。 "天目在我內心深處開拓了一條寂靜的道路, 這道路讓我連接了巨大的蒼穹。 觸動了心靈與視覺的敏感神經, 開啟了心與天的交融對應, 最內一端是心眼, 最外一端是天境。" 在原色茶陶的博客里讀到這樣的一段文字,內心有一種悸動,讓你觸不及防的打開情感的閘門,一種心境瞬間呈現。有時候,面對建盞,我的冥想多于贊美,神秘的"天目"仿佛引領著我們的心靈直達蒼穹,開啟心靈和天空的交流。通過心眼,直達天境。(陳芩)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