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木青:“相思總比寂寞好”
2015-07-27 16:02:30??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把我每一天寂寞,把我每一天孤單,一點一滴存入感情銀行。拿著厚厚的一疊存折,去兌換我的新娘……她永遠是那么年輕漂亮,她永遠是那么純潔善良。” 這是建陽作家葉木青歌詞集《相思總比寂寞好》中的《感情銀行》的優美詞句。 7月2日,葉木青對筆者說:“今年,我的童話書《黑母雞的處世哲學》與北京宇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簽訂有聲讀物出版;6月5日,《小雞吉格故事》由北京可以這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簽訂完有聲發行出版,并錄音剪輯完成上市,到目前已有2000多名聽眾。” 今年44歲的葉木青,是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福建省音樂家協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等。20多年來筆耕不輟,在全國各地報刊上發表歌詞等文學作品800多篇(首),共計50多萬字;出版了詩集《相思總比寂寞好》、《深山高歌》、童話集《黑母雞的處世哲學》等,受到名家的關注。他的作品曾獲《人民文學》雜志“愛與和平”征文優秀獎、福建省“五個一工程”獎、“閩北改革開放30年優秀圖書獎”等。曾獲得南平市“中青德藝雙馨文藝家”、建陽區“區管優秀人才”等表彰。 苦難中結緣文學 1971年12月,葉木青出生在建陽區漳墩鎮鳳凰村的一戶農家。周歲那年,他不幸患上小兒麻痹癥。身體的疼痛,精神的折磨,伴隨著他艱難地成長,5歲時才能勉強直立扶墻學步;10歲才入學。初中時就有文章在刊物發表,在校園里他有個“小作家”的綽號。 初中畢業后,葉木青由于家庭貧寒輟學。他沒有因此而消沉,而是更加堅定地走上文學創作之路,詩文陸續不斷在《福建日報》、《閩北日報》等報刊發表;他的小說《妻》刊登在浙江省《野草》雜志,收入中殘聯主編的《收獲感動》一書,他的小小說《花錢的秘訣》1994年在《野草》刊物上發表后獲得“春蘭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賽優秀獎。 1991年,葉木青謀到一份臨時工作,工資雖不高,但生活總算稍微穩定,為充實自己,葉木青便把省吃儉用的錢全用來買書,鄉里供銷社書店的文史類書都讓他搬進了書房。為了得到《現代漢語八百詞》、《動詞用法詞典》工具書,他還跟隨貨車司機到杭州新華書店購買。 寂寞中筆耕不輟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卡拉OK在城鄉流行,他也想讓自己的作品唱進平常百姓的心里,葉木青開始了歌詞創作。他精心創作的一首首歌詞先后在《詞刊》、《歌曲》、《音樂周報》、《音樂天地》等40多家詩詞刊物發表,60多首被全國各地作曲家譜曲后登載、轉載、演唱、錄音傳播。2005年,創作小說《獨臂余狹》榮獲中國殘疾人作家聯誼會、《人民文學》雜志“愛與和平”征文優秀獎; 2006年10多萬字的童話集《黑母雞的處世哲學》入選中國殘疾人作家“金蘋果”叢書,由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后,列入廣東省關工委捐贈貧困地區學生圖書之一,并榮獲“閩北改革開放30年優秀圖書”獎。2010年,采編的《深山高歌》福建畬族山歌集出版; 2011年他的童遙《香噴噴的米飯從哪里來》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確定為百首童謠參加網上推薦…… 清苦中歌唱生活 葉木青常說自己是苦命的作者,沒有穩定的工作和財力支持,寫作對他來說不是閑情逸致,而是為了謀工作、求生存。 這些年,他又寫起兒童文學,在童話創作上嶄露頭角。提起當今兒童文學,葉木青坦言:“如今市場上發行的童書多是國外譯作,甚至模仿或抄襲國外作品,題材不是公主就魔法,這類作品讀多了,會造成青少年得軟骨癥、精神虛脫。我的童話要讓小朋友回歸現實生活,直面生活的困難和挫折……認識世間真善美”。 也許正是由于作者生在農村,長在底層,他筆下的童話趣味盎然、神奇美妙,展現出一幅幅鄉情野趣、田園風光的美麗畫卷,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他的童話故事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強烈吸引力。他先后在《花火》、《中外童話》等20多家兒童雜志刊物發表,其中長篇童話《小雞吉格故事》從2013年4月起,在由中國關工委教發中心、河南省教育廳關工委主辦的《下一代英才》月刊雜志連載,塑造了小雞吉格勇敢機智、不畏艱難的形像,成為該刊的品牌,至今已發表了50多篇。 葉木青告訴記者,今年4月,《中國兒歌大系·華東卷(三)》由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發行。去年他受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中國兒歌大系·華東卷〉主編圣野之邀,負責福建區組稿。經過葉木青辛勤努力四處征稿,我省有19位作者38首兒歌入選大系,作品精彩紛呈,圣野等老師親筆題辭以資贊許。(張貴興)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