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斷獄之學
2015-07-21 09:58:07??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32歲的宋慈考取進士。 金榜題名后,宋慈被任命為浙江鄞縣縣尉,因父親宋鞏臥病在床,無法赴任。他本想,等父親病愈,就攜父到鄞縣赴任。然而,父親一病不起,在第二年病逝。按守孝制度,宋慈要為父守孝三年。 守孝期間,宋慈翻看了父親留下的遺物,有三部書引起了他的注意。宋鞏曾任廣州節度推官,掌管過刑獄,這三本書都是斷獄之書。 第一部,是五代和凝父子合編的《疑獄集》。該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案例選編,書中記載了從戰國、秦漢到后晉的平反冤獄、揭露奸兇之類的疑難奇案,以及審理案件的人如何充分應用智慧分析研究、迅速破案、公平判決的案例。 第二部,是南宋鄭克編纂的《折獄龜鑒》。該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獄訟案例選編,分釋冤、辯誣、議罪等20門,輯錄了上自春秋、戰國,下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有關平反冤案、斷獄量刑的案例270多條,390件事。該書可以說是《疑獄集》的續集,總結了前人在案件的偵破、檢驗、審訊、判決和平反等方面積累的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 第三部,是南宋桂萬榮編纂的《棠陰比事》。桂萬榮從《疑獄集》和《折獄龜鑒》二書中選取部分典型案例,加以纂輯排比成書。書中記載了“向相訪賊”、“錢推求奴”等144例,從各方面總結和說明歷代決疑斷獄和司法檢驗的經驗。 宋慈翻看這三部書后,對斷獄之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再三仔細研讀。他為何會對與理學無關的斷獄之書有如此興趣呢? 一是因為它們是宋慈憑吊父親之物。 二是因為斷獄之學實用性很強,是對現實社會有用的東西。宋慈日后做官免不了要涉及斷獄之事,研究斷獄之學,也算是未雨綢繆了。 三是因為這三部書的內容本身就很吸引人。 如《疑獄集》所載“張舉燒豬”故事:三國時期,吳國人張舉任句章縣縣令。有一婦人謀害自己的丈夫后,放火把房子燒了,然后哭著告訴別人,說房子失火燒死丈夫。死者的弟弟懷疑此事,告到縣衙。張舉在查了驗死者的口腔后,厲聲對婦人說:“凡是被火燒死的人,死前迫于呼吸,口中勢必吸進灰塵,而你丈夫口中一點灰塵也沒有,怎么會是失火燒死的呢?肯定是被人殺死后放火燒焦的。還不如實招來!”婦人拒不認罪。張舉于是叫人取來兩頭活豬,殺死一頭,然后堆起木柴,將活豬和死豬一同放到柴堆上點火燒。火熄滅后,取出兩頭焦豬來檢查,活豬口中有很多灰,而死豬口中卻沒有灰。張舉指著口中沒有灰的豬,問婦人:“你還要抵賴嗎?”婦人見事已敗露,只得認罪伏法。 宋慈認真研究此類案例,為日后斷案積累了豐富知識。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