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書坊
2015-07-17 11:31:39? ?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李建邦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自宋以來,建陽成為全國雕版印刷三大中心之一,史稱“圖書之府”。古人將朱熹著作和書坊雕版相提并論,頌之曰:文公之文,如日麗天;書坊之書,猶水行地。 嘉靖《建陽縣志》卷五《書院》載:“同文書院在崇化里。宋乾道間朱文公建以貯圖書?!?崇化里即今書坊,至今當地父老還能指出同文書院遺址的位置。這說明朱熹到過書坊,并在書坊建同文書院以藏圖書,類似現在的圖書館。時間大約有宋乾道年間。 朱熹在書坊和書肆主人及刻書工匠有著密切的交往,朱熹十分尊重他們的辛勤勞動,以《贈書工》為題,寫詩頌之: 平生久要毛錐子,歲晚相看兩禿翁。 卻笑孟嘗門下士,只能彈鋏傲西風。 毛錐子即毛筆,朱熹借用戰國時期趙國孟嘗君門客馮諼彈鋏索魚索肉的典故,襯托老書工一生辛勞,卻不苛求報酬的品德,以此向老書工表示敬意。 建陽雕版印刷業得以發展,與朱熹倡導教育有關。朱熹本人身體力行,創辦了考亭書院(原滄洲精舍)、寒泉精舍、云谷書院(原晦庵草堂)等。朱熹高足弟子蔡元定、黃干、葉味道等人也在建陽大辦書院,縣志用“書院林立,講帷相望”形容之。教育興旺客觀上也為書坊圖書的銷售擴大了市場。除此,朱熹和他的高足弟子為書坊主人提供了大量書稿,使書肆主人有書可刻。朱熹的《四書集注》、《近思錄》、《周易本義》等十多種著作是在書坊刻梓問世的。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