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馬伏寒泉精舍
2015-07-17 11:27:07? ?來源:建陽新聞網(wǎng) 責(zé)任編輯:李建邦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乾道五年(1169)九月,朱熹七十歲的老母祝氏夫人病歿。此時朱熹正值不惑之年,他信奉風(fēng)水,一條因風(fēng)水編織的新紐帶,又將朱熹與建陽緊密相連。 為給慈母祝氏夫人尋找安息地,羅盤的指針把他的視線引向建陽崇泰里馬伏太平山下。此山風(fēng)景清幽,山下有湖,名曰“天湖”。乾道六年(1170)朱熹葬母于天湖之畔(今馬伏良種場后),讓山水林泉永遠相伴先妣亡靈。同時于墓旁建數(shù)間草房為母親守孝,取名“寒泉精舍”。至今,朱熹母墓仍在馬伏良種場之后的寒泉塢。 “寒泉”這是個充滿孝道的詞語。《詩.邶風(fēng).凱風(fēng)》有句曰:“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后人以“寒泉之思”表達子女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朱熹正好利用守孝之機,總結(jié)生平所學(xué),著書立說。 荒郊野地亮起一盞燈,燈下朱熹麻衣草履勤著書。很快,追隨者像趨光的飛蛾尋到這里,在他們眼里,這盞孤燈是一座紫光閃閃的燈塔。寂靜的寒泉精舍熱鬧起來,前來求學(xué)問道的弟子進進出出。建陽本地學(xué)者蔡元定、劉爚、劉炳、徐宋臣、范仲宣、徐周賓,邵武的何鎬、范念德,建甌的王光朝,浦城的詹體仁等,這時都曾先后到馬伏寒泉精舍向朱熹求教。 |
相關(guān)閱讀: